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明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睛明骨,乃中醫骨傷科專有名詞,專指構成眼眶周緣之骨骼結構。《傷科匯纂》明確記載:「兩眼眶骨,即左右睛明骨」,而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進一步闡釋:「睛明者,即目窠四圍目眶骨也」,可知其解剖位置實為環繞目窠之骨性框架。
從中醫骨學角度析之,睛明骨非單一骨骼,實由額骨、顴骨、上頜骨及蝶骨等多塊顱面骨共同組成,形成保護目珠之骨性屏障。其結構特徵呈中空環狀,上緣藉額骨眶部與顱腔相隔,下緣連接口腔上壁,內側緊鄰鼻竇,外側則延伸至顴弓,此特殊解剖關係使睛明骨損傷時易牽連鄰近竇腔。
在中醫傷科理論中,睛明骨具「束目系、固睛珠」之功用。其骨縫交接處(如眶上切跡、眶下孔等)乃經氣輸注之要道,足太陽膀胱經「睛明穴」即依附於此骨內側緣。若遇外力撞擊致「睛明骨傷」,古籍記載可見「眶裂骨陷」、「目珠偏斜」等徵候,此時須以手法「端提按揉」復位骨縫,兼用活血通絡之劑,以護目竅經氣暢通。
歷代醫家尤重睛明骨與五輪學說之關聯。此骨所構築之「肉輪」(眼瞼)與「血輪」(眥部)基礎,其骨氣盛衰直接影響眼瞼開合與淚液代謝。故《銀海精微》論及目疾時,常察眶骨形態以辨虛實,如「眶骨凹陷者精虧,骨棱突起者火亢」,足見睛明骨於眼科診法中之特殊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