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睛簾
睛簾,又稱「黃仁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屬目系組織之一,位於黑睛(角膜)與瞳神(瞳孔)之間,形如圓環,色澤棕黃,質地柔韌。其名「簾」者,喻其功能若簾幕開闔,可調節瞳神之大小,以適應外界光線強弱,保護目內精微。
生理功能
- 司瞳神之開闔:睛簾為瞳神之外圍,依肝氣之疏泄與腎精之濡養,牽動瞳神縮放。肝主筋,睛簾之伸縮賴肝血充盈;腎主瞳神,其開闔亦需腎中陰陽協調。
- 護衛瞳神:睛簾具遮擋過強光線之功,避免外邪(如風火、強光)直傷瞳神內之睛珠(晶狀體)及視衣(視網膜)。
- 與經絡相通: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」,足少陰腎經亦上絡於目,故睛簾之榮養與肝腎二臟密切相關。
病理表現
睛簾病變多與肝腎失調、外邪侵襲相關,常見證候如下:
- 睛簾赤腫:多因肝火上炎或風熱外襲,症見白睛紅赤、畏光流淚,甚則瞳神緊小(虹膜睫狀體炎)。
- 睛簾萎縮:肝腎陰虛或氣血虧耗,致睛簾失養,可見瞳神散大、對光反應遲鈍,伴見視物昏矇。
- 睛簾瘀阻:氣滯血瘀或外傷損絡,睛簾色澤晦暗,瞳神形變,影響視物。
中醫論治要點
歷代醫家論睛簾病機,首重肝腎。如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瞳神之開闔,應乎肝膽。」治療以清肝瀉火(如龍膽瀉肝湯)、滋腎明目(如杞菊地黃丸)為主,佐以活血通絡(如桃紅四物湯)等法,需依證施治。
睛簾之說,雖源於古醫籍,然其解剖位置與現代醫學之「虹膜」相類,體現中醫「以象釋形」之特色,亦反映肝腎—目系—睛簾三者之整體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