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黃視眇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睛黃視眇證

睛黃視眇證為中醫眼科病名,屬外障眼病範疇,其特徵為風輪(即黑睛,相當於現代解剖學之角膜與虹膜)呈現黃亮如金色之異色,且伴隨視物昏眇(視力模糊)之症。此證記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與現代醫學所稱「虹膜異色性睛狀體炎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從整體辨證論治,強調內在病機與外在表現的關聯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恣酒嗜燥、飲食不節,致濕熱內蘊,濁氣上泛,熏蒸清陽之竅(目為清陽之會)。濕性黏滯,熱性炎上,濕熱相搏,阻滯氣機,上攻風輪,故見黃色濁染;清陽不升,目失濡養,則視物昏蒙。此外,肝膽濕熱或脾虛濕困,亦可能導致濁邪上擾目竅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風輪色變:黑睛或睛珠(虹膜)色澤黃濁,如覆金箔,甚者伴見血絡纏繞。
  2. 視覺異常:視物不清,如隔薄霧,或畏光流淚,目睛痠澀。
  3. 全身兼症:或見口苦咽乾、胸悶脘痞、小便黃赤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內蘊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蘊結型:風輪黃濁明顯,視物昏花,兼見身重困倦、舌苔厚膩。治宜清熱化濕,方用 葛花解毒飲(葛花、黃連、車前子、茯苓等)加減,佐以淡滲利濕之品如澤瀉、滑石。
  2. 肝膽火熾型:目黃赤痛,煩躁易怒,脈弦數。可合 龍膽瀉肝湯 清瀉肝膽實火。
  3. 脾虛濕滯型:病程纏綿,黃色淡而晦暗,納呆便溏。治宜健脾滲濕,方選 參苓白朮散 酌加菊花、決明子以明目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除濕、疏利三焦 為主,注重調理中焦脾胃,因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。若久病入絡,可佐活血通絡之品如丹參、赤芍,以改善目絡氣血運行。外治方面,古代亦會配合 熏洗法點眼藥(如黃連液),但須依證施治。

古籍參考

《證治準繩》指出此證「濁氣熏蒸,清陽被擾」,強調濕熱為患;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提出「目黃之病,多因酒毒」,反映飲食不節與眼疾的關聯。後世醫家則擴充治法,如加入 茵陳、梔子 等藥強化利濕退黃之效。

此證預後與濕熱能否及時化解相關,若遷延失治,恐致神膏(玻璃體)混濁,甚至青盲(視神經萎縮)。然中醫辨證靈活,需結合四診詳察病機,方能對證施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