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光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睛光瞎

睛光瞎,又稱「睜光瞎」,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青囊真秘》卷一。此證以目珠外觀無異常,瞳神清澈,然患者視物昏矇或全然不見為主要特徵,屬中醫「內障」範疇,與西醫學所述「視神經萎縮」、「青光眼晚期」或「皮質盲」等病症有相近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睛光瞎多與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、玄府閉塞相關:

  1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,肝腎精血虧耗,目失濡養,致神光衰微。
  2. 氣血瘀滯:頭目玄府(氣血津液輸布之微細通道)鬱閉,氣血不能上承於目,睛明失用。
  3. 痰濕上擾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濁陰上泛,蒙蔽清竅而致視物不明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雙眼或單眼外觀無異,瞳神大小、形色如常,然自覺視力驟降或漸失,可伴見:

  • 眼前黑影飄動(雲霧移睛)
  • 視物變形或色覺異常
  • 頭暈耳鳴、腰膝痠軟(肝腎虛證)
  • 胸悶脘痞、舌苔厚膩(痰濕證)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「開玄府、補虛損、通絡明目」為原則,依證型選方:

  1. 肝腎陰虛:方用明目地黃丸加減,滋養肝腎,佐以通絡開竅。
  2. 氣滯血瘀:選通竅活血湯,化瘀通絡,開通玄府。
  3. 痰濕阻絡:以溫膽湯丹參飲化裁,化痰利濕兼活血。

古籍考據

《青囊真秘》提及此證屬「神光自內而蔽」,強調「內照無權」之病機,與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所述「青盲」證相類,均重視內在氣血陰陽之調和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亦指出,此類眼疾「非外障之可比」,需從調理臟腑入手。

睛光瞎之論治,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整體觀,透過辨析內在失衡,以藥物、針灸(如取睛明、球後等穴)恢復目絡氣血流通,方為治本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