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睛動
睛動,又稱目睛瞤動,為中醫病證名,指眼瞼或眼球不自主顫動的症狀。此症多與肝血不足、肝火內生或血虛風動相關,屬中醫「肝主目」理論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肝血不足:肝藏血,開竅於目。若陰血虧虛,目失所養,則肝風內動,引發睛動。《保赤存真》指出:「血不足則肝火內生,故睛動。」
- 肝經血燥:肝陰不足,虛火灼津,導致經絡失潤,風陽上擾目系。
- 血虛風動:常見於病後體虛,氣血未復,血不濡筋,虛風內動而致目睛顫動。
辨證論治
-
肝血不足兼肝火
- 證候:睛動伴頭暈目眩、面色萎黃、舌淡紅、脈弦細。
- 治法:養血清肝。
- 方藥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柴胡、山梔疏肝瀉火。
-
肝經血燥
- 證候:睛動兼見目乾澀、煩躁易怒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潤燥,涵養肝木。
- 方藥: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丹皮、茯苓)滋補肝腎,壯水制火。
-
血虛不寐
- 證候:病後睛動,伴心悸失眠、睡中驚惕或咬牙,舌淡、脈弱。
- 治法:益氣補血,寧心安神。
- 方藥:歸脾湯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龍眼肉等)加茯苓、五味子,以增強養血斂陰之效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肝風與睛動:中醫認為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睛動屬「內風」範疇,與肝之陰血失衡密切相關。
- 五輪學說:眼瞼屬「肉輪」(脾主),但瞼動多責之於肝,反映肝脾血虛或風動的交互影響。
此症臨床須辨明虛實,虛者以補血滋陰為主,實者需清肝瀉火,總以調和肝血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