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睛不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睛不和

證名,指目睛轉動不靈活,或視物模糊不清之證候。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,屬陽明熱盛傷陰之危候,多因邪熱內熾,灼耗津液,致使陰精不能上濡目竅,神光失養而成。

病機與證候分析

  1. 陽明腑實熱結
    陽明經多氣多血,邪熱入裡化燥,與腸中糟粕相結,形成腑實。熱毒上攻,擾亂神明,致使「睛不和」,甚則出現「目中不了了」(視物昏蒙不清)。《醫宗金鑑》指出,此為「熱結神昏之漸」,乃陽明燥熱劫陰,真陰將竭之兆。
  2. 津虧目失所養
    錢潢於《傷寒溯源集》釋曰:「睛,目瞳子也。睛不和,精神不能貫注,故視而不明。」蓋瞳神屬腎,需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注方能明視。若熱盛耗傷真陰,腎精虧虛,則目睛轉動遲滯,視物昏花。

治法與方藥
《傷寒論》主張急下存陰,以大承氣湯峻下熱結,瀉陽明之實熱,保全未竭之陰液。此即「急下行陰」之法,通過通腑泄熱,使邪去津回,目睛得養而神光復明。

鑑別診斷
「睛不和」需與肝風內動之目睛上視、少陽風熱之目赤羞明等證相區別。前者屬陽明燥實,後者多因風火痰濕為患,治法迥異。

相關條目

  • 目中不了了:視物模糊不清,常伴睛不和,同屬陽明熱極傷陰之重症。
  • 瞳神緊小:瞳仁縮小,多因肝腎陰虛或風火上擾,與睛不和之病機有虛實之別。

此證提示陽明熱極,陰液大傷,臨證須辨其燥結程度,及時攻下以救陰,為中醫急症治療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