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中
驚中為類中風證之一,屬中風病之特殊類型,其病因與情志驟變密切相關。此證因突受驚駭,導致心神失守、氣機逆亂,進而引發類似中風之症狀,如肢體偏癱、言語不利,甚或昏仆不省人事,然其病機與外風所致之中風有別,多歸於內傷七情範疇。
病因病機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驚則氣亂」,指出驚恐之情志變動,易使氣血失和。驚中發病之關鍵,在於驟受驚嚇後,心神受擾,肝膽之氣橫逆,上衝腦絡,或痰隨氣升,閉阻清竅。此類患者平素或兼有肝陽偏亢、痰濕內蘊之體質,遇驚則陰陽失調,風火痰瘀交阻,終致經絡不通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
驚中之症候與中風相似,然其發病前多有明顯情志誘因。常見症狀包括:
- 神志異常:如恍惚、躁動,或短暫昏厥。
- 肢體障礙: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,類似中風偏癱。
- 言語謇澀:因痰阻舌絡或肝風內動,致言語不清。
- 兼證:或見胸悶心悸、面赤氣粗,此為氣逆痰壅之象。
辨證要點
- 辨虛實:實證多見痰火擾神,症見舌紅苔黃膩;虛證則因驚耗氣陰,可見脈細弱、面色蒼白。
- 察病位:若肝風內動為主,常見頭暈目眩;若痰蒙清竅,則嗜睡、喉中痰鳴。
- 審病勢:驚中發病急驟,然若及時調治,氣機得復,症狀多可緩解,有別於真中風之深重病勢。
治法與用藥
歷代醫家對驚中之治療,強調「調氣安神」為本,佐以平肝、化痰、通絡。
- 鎮驚安神:選用硃砂、龍齒、琥珀等重鎮之品,配合遠志、茯神以寧心定志。
- 疏肝理氣:如柴胡、香附疏解肝鬱,白芍柔肝熄風。
- 化痰開竅:痰盛者加竹瀝、膽南星;若兼瘀血,可佐丹參、川芎活血通絡。
與類中風之異同
驚中屬「類中風」範疇,與「氣中」「火中」「痰中」等並列,皆因內傷致病,無外邪侵襲。然驚中獨具情志誘因,且病勢較輕,若調攝得當,預後較佳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強調:「驚則氣散,須以收攝為先」,點明此證治療之核心在於安定神志、斂攝浮越之氣。
綜言之,驚中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之觀念,其辨治不僅著眼於形體症狀,更重視情志致病之機轉,反映了中醫學對身心交互影響的深刻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