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振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振翳
病名
驚振翳,又稱驚振內障,首載於明代傅仁宇所著之《審視瑤函》。此病屬中醫眼科範疇,多因外傷、驚嚇或劇烈震動導致眼部氣血失和,晶珠(相當於西醫之晶狀體)混濁而成內障。其名「驚振」,意指病因與驚恐、震盪相關;「翳」則泛指遮蔽視線之眼疾,此處特指內障性病變。
病因病機
- 外傷震盪:頭面或眼部直接受外力撞擊,氣血瘀滯,經絡受阻,晶珠失養而混濁。
- 情志驚恐:突受驚嚇,肝膽氣逆,上擾目竅,致使神水(房水)運行失序,晶珠濁化。
- 氣血失和: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,若因驚振傷肝,血不養目,則晶珠漸生翳障。
臨床表現
- 視物昏矇,如隔薄霧,或見眼前固定黑影。
- 若外傷所致,可伴見眼胞青紫、白睛瘀赤(結膜下出血)。
- 瞳神(瞳孔)內可見晶珠呈灰白或棕黃混濁,輕重不一。
證型辨治
-
氣滯血瘀證
- 主證:眼痛拒按,視物模糊,舌暗紅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行氣活血,化瘀退翳。
- 方藥:桃紅四物湯加減,或通竅活血湯。
-
肝鬱氣逆證
- 主證:情志不舒,脅脹頭痛,目珠脹悶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,調暢氣機。
- 方藥:柴胡疏肝散合石決明散。
-
肝腎陰虛證
- 主證:久病視昏,眼乾澀,腰膝酸軟。
- 治法:滋補肝腎,益精明目。
- 方藥: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。
古籍佐證
《審視瑤函》提及:「驚振內障,因驚震而後,瞳仁內漸漸變白……屬肝膽受傷。」強調肝膽經絡與目疾之關聯,並指出此病漸進性發展之特點。
與西醫對應關係
驚振翳類似於外傷性白內障(Traumatic Cataract),然中醫更重視整體氣血失調與情志因素,治療上不僅針對局部病變,亦強調調理肝腎、疏通氣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