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振外障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振外障證
定義與病因
驚振外障證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泛指因眼部遭受外物撞擊、刺傷或震盪等外傷,導致氣血瘀滯、經絡受損,繼而引發的外障眼疾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記載:「目被物撞觸而結為外障也。」說明外傷為直接誘因,其病機與局部氣血失和、風熱邪毒乘虛侵襲密切相關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眼瞼腫脹、白睛紅赤或瘀紫,黑睛(角膜)可能出現混濁或潰瘍,伴隨疼痛、畏光、流淚及視物模糊。若外傷波及深層組織,可見黃仁(虹膜)腫脹、瞳神(瞳孔)變形,甚或血灌瞳神(前房積血)。部分患者因外傷後風熱邪毒內蘊,可繼發凝脂翳(化膿性角膜炎)等變證。
病機分析
- 氣血瘀滯:外傷直接損傷眼絡,血溢脈外,形成瘀血阻滯,故見腫痛、瘀斑。
- 風熱乘襲:外傷後衛表不固,風熱之邪易從破損處侵入,與瘀血相搏,加重紅赤熱痛。
- 肝經鬱火:目為肝之竅,外傷擾動肝經氣機,鬱而化火,上攻目竅,導致黑睛生翳、瞳神緊小。
辨證分型
- 氣滯血瘀型:以眼瞼青紫、白睛赤脈迂曲為主,舌暗紅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風熱壅盛型:眼瞼紅腫灼痛,眵多黏稠,兼見頭痛發熱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- 肝火熾盛型:黑睛生翳潰爛,瞳神縮小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治療原則
以活血化瘀、清熱解毒、疏風退翳為主,依證型選方:
- 氣滯血瘀:用桃紅四物湯加減,或配合外敷活血散瘀藥膏。
- 風熱壅盛:選銀翹散合黃連解毒湯,酌加木賊草、密蒙花以退翳明目。
- 肝火熾盛:以龍膽瀉肝湯為主方,黑睛潰爛嚴重者可加穀精草、決明子。
古籍參考
《目經大成》提及:「驚振者,因擊觸惡血留內,先宜開導,後必調補。」強調外傷初期宜活血散瘀,後期需調養肝血以固本。《銀海精微》亦載有「被物撞破」致「血凝氣滯」的治法,重視局部與全身調理的結合。
此證預後與外傷程度及治療及時性相關,早期正確辨證用藥可減緩併發症,促進目絡恢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