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振內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振內障
病名
驚振內障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指因外傷震動,導致黃精(即晶狀體)受損,出現目赤疼痛、畏光流淚、視力減退,甚則黃精混濁,最終可能失明的疾病。此病名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屬外傷性白內障範疇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眼部受外力撞擊、銳器刺傷、爆炸震盪,或頭部劇烈震動,導致黃精結構受損,氣血瘀滯,經絡不通。外傷後,風熱邪毒乘虛侵入,與瘀血互結,進一步損傷眼絡,使黃精失養,逐漸混濁而成障。
臨床表現
初起可見目珠脹痛、赤絲纏繞、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;若病情進展,黃精混濁加劇,視力顯著下降,甚至僅存光感。檢查可見晶狀體呈灰白或棕黃色混濁,或伴前房積血、虹膜損傷等外傷痕跡。
辨證論治
-
氣滯血瘀證
- 主症:眼痛劇烈,白睛赤脈怒張,黃精混濁初現,舌暗紅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行氣活血、化瘀通絡。
- 方藥:桃紅四物湯加減,酌加丹參、鬱金、三七等活血之品。
-
肝熱上擾證
- 主症:目赤頭痛,畏光流淚,口苦咽乾,黃精混濁進展迅速。
- 治法:平肝清熱、退翳明目。
- 方藥:石決明散加減,可配夏枯草、決明子、青葙子以增強清肝之力。
-
後期翳定障老
- 若混濁凝固,服藥難消,可考慮金針撥障術或現代白內障手術治療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睛明、攢竹、太陽、合谷等穴,配合太衝、光明以疏肝明目。
- 外治:早期可選用清熱解毒之眼藥水或膏劑點眼,如黃連滴眼液。
古籍參考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提及:「驚振內障,因觸打惱,脂膜壞損,漸入黃精。」強調外傷致病的關鍵,並載有內服外治相結合的治法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完善活血化瘀與清肝明目的治療思路,豐富本病辨證體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