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者平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者平之

「驚者平之」為中醫重要治則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屬「治病求本」原則下的具體應用。其核心在於針對因驚嚇、憂思過度或氣血失調所致的神志不寧、心悸怔忡等證候,通過調和陰陽、安定神志的治法,使機體恢復平衡狀態。

理論基礎

  1. 病因病機

    • 「驚」泛指因外來刺激或內傷情志(如恐懼、憂慮)導致的心神動盪,其病位主要在心、肝兩臟。
    • 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心藏神」「肝藏魂」,驚證多與心肝氣血失調相關。心氣虛則神不守舍,肝氣鬱則魂不安,臨床可見心悸易驚、失眠多夢,甚則煩躁譫語等表現。
    • 若長期未調治,可能進一步耗傷陰血,形成「心脾兩虛」或「肝腎陰虧」之證。
  2. 治則解析

    • 「平之」即透過藥物或非藥物療法,使亢奮或紊亂的神志歸於平靜。具體分為兩大方向:
      • 重鎮安神:適用於實證,如痰熱擾心、肝陽上亢所致驚狂躁動,常用硃砂、磁石、龍骨等質重沉降之品,代表方如「安宮牛黃丸」「磁朱丸」。
      • 養心安神:適用於虛證,如心脾血虛、陰虛火旺所致怔忡不寐,多用酸棗仁、柏子仁、遠志等滋養之藥,代表方如「天王補心丹」「甘麥大棗湯」。

臨床應用

  1. 配伍要點

    • 重鎮法常配伍清熱藥(如黃連、梔子)以瀉火,或化痰藥(如半夏、竹茹)以開竅;養心法則多配伍補氣藥(如人參、黃耆)或養血藥(如當歸、熟地),以標本兼顧。
    • 明代張景岳強調「治驚必先安神,安神必調其氣血」,故臨床需辨明虛實,避免誤用鎮墜之品加重虛證。
  2. 延伸治法

    • 針灸療法可取心經(如神門穴)、肝經(如太衝穴)以寧心安神;
    • 情志調攝則提倡「以情勝情」,如《儒門事親》記載張子和以「習以平驚」之法,令患者漸適應恐懼之源,從而緩解驚悸。

經典文獻佐證

  • 《傷寒論》中「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」,即以重鎮安神為主,治療因火逆驚狂之證;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「百合地黃湯」則以養陰清心為法,適用於熱病後餘熱擾神之虛煩驚悸。

此治則體現中醫「調和為本」的特色,不僅著眼於症狀緩解,更重視整體氣機的平衡,後世醫家亦據此發展出多樣化的安神方藥與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