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則氣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則氣亂
在中醫病因病理學中,「驚則氣亂」指因驚恐過度導致心氣紊亂的病理機制。心為君主之官,主血脈而藏神,其功能依賴氣血的調和與神志的安定。若突受驚嚇,心氣驟然失序,神無所依,則引發氣機逆亂,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與精神活動。
病機與表現
《素問·舉痛論》明確指出:「驚則氣亂……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。」此段揭示驚恐直接擾動心神的過程:
- 心氣失守:心主神明,驚恐使心神外越,心氣失其統攝,導致氣血運行失調。
- 神不歸位:神志浮越不寧,表現為心悸、怔忡、煩躁不安,甚則夜寐多夢或失眠。
- 氣機逆亂:氣失其常道,上逆可致胸悶氣短;橫逆則見脘腹脹滿;若兼肝膽氣鬱,易伴隨脅痛、善太息等症。
與臟腑經絡的關聯
- 心與肝膽互動: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,驚恐易傷肝膽之氣,肝失疏泄則加重氣滯,膽虛則易驚怯,形成「心肝氣鬱」或「膽氣虛怯」之證。
- 腎志為恐:腎精虧虛者,驚恐更易內動腎氣,導致心腎不交,出現腰膝酸軟、遺精等兼症。
證候分型
臨床上因驚致亂的證型可細分為:
- 心氣虛亂:以心悸氣短、神疲自汗為主,舌淡脈弱。
- 痰火擾神:驚恐化熱煉痰,症見煩躁譫語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肝鬱氣逆:兼見脅脹、噯氣,脈弦。
經典論述延伸
除《內經》外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強調:「驚則氣奪,而心無所主。」進一步闡明驚恐不僅亂氣,亦耗傷心陽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則提出「驚悸」專論,區分驚、悸之別,指出驚多由外觸,悸多因內虛,二者相兼則病勢更深。
此理論不僅解釋情志致病機轉,亦為中醫辨治精神情志疾病(如驚悸、怔忡、不寐)提供核心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