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躁

驚躁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出現神志慌亂、躁動不安的症狀,多因情志失調、臟腑功能紊亂,或外邪侵擾所致。此證名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:「少陽所至為驚躁瞀昧暴病。」意指少陽經氣異常時,可引發驚恐、躁動、神昏等急性病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情志內傷
    過度驚恐、憂思或憤怒,導致氣機逆亂,擾動心神,尤以肝膽氣鬱或心火亢盛為常見。如《靈樞·本神》所言:「肝藏魂,心藏神」,情志失調易使神魂不寧,發為驚躁。
  2. 外邪侵襲
    少陽為樞,主半表半裡。若外感熱邪或風火之氣侵犯少陽經,可致少陽鬱熱,上擾心神,出現煩躁、易驚等症。
  3. 臟腑失調

    • 心火亢盛:心主神明,若心火熾盛,灼傷陰液,則神不守舍,表現為躁動不安。
    • 肝膽鬱熱:肝主疏泄,膽主決斷。若肝膽氣滯化火,可致膽怯易驚、躁擾不寧。
    • 陰虛陽亢:腎陰不足,水不制火,虛火上炎,擾動心神,亦可見驚躁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多見精神不安、坐臥不寧、言語錯亂,或伴隨心悸、失眠、面赤、口乾等症狀。嚴重者可能出現譫妄、狂躁等表現,與「煩躁」、「怔忡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但驚躁更強調神志的慌亂與躁動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少陽鬱熱型
    症見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、心煩驚躁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治宜和解少陽,方如小柴胡湯加減。

  2. 心肝火旺型
    症見急躁易怒、口苦咽乾、失眠多夢,舌紅脈弦。治宜清瀉心肝之火,方用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
  3. 陰虛陽亢型
    症見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、夜臥驚醒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選天王補心丹知柏地黃丸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強調少陽經氣異常與驚躁的關係,並指出其發病急驟的特點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中少陽病證的「心煩喜嘔」,亦與驚躁的病機相關,可從少陽樞機不利論治。

驚躁一證,涉及心神與肝膽功能,臨床需辨明虛實寒熱,針對病機調理,以安神定志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