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鬱

驚鬱為中醫病證名,屬七情鬱證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家林珮琴所著《類證治裁》卷三。此證多因情志受驚,導致氣機逆亂,鬱而化火生痰,痰氣互結,進一步引發諸多症狀。《張氏醫通·驚》指出:「驚則氣亂,鬱而生火生涎,涎與氣搏,變生諸證。」說明驚恐擾動心神,使氣血失和,痰火內生,從而形成驚鬱之證。

病因病機

驚鬱的發病與「驚」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驚為七情之一,突然受驚易使心神失守,氣機紊亂。肝主疏泄,驚恐傷肝,肝失條達則氣鬱;氣鬱久則化火,灼津成痰,痰火擾心,故見心神不寧、煩躁不安等症。此外,心主神明,驚鬱亦可直接影響心氣,導致心悸、失眠等表現。

臨床表現

驚鬱的症狀多與心神不寧、氣機鬱滯相關,常見如下:

  1. 氣短自汗:因氣機逆亂,衛外不固。
  2. 眠多異夢:痰火擾心,神魂不安,夜寐多夢,甚則夢魘驚醒。
  3. 膽怯神迷:心膽氣虛,易驚善恐,精神恍惚。
  4. 神亂欲狂:若痰火熾盛,可致煩躁狂亂,言語錯謬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驚鬱,首重安神定志、疏肝解鬱,兼以化痰清火。根據不同證候,選方用藥亦有差異:

  1. 溫膽湯:適用於痰熱內擾,症見心悸失眠、煩躁易驚者,此方化痰和胃,清膽安神。
  2. 遠誌丸:養心安神,適用於心氣不足、多夢易醒者。
  3. 龍齒清魂散:用於神魂不寧、驚悸怔忡,具鎮驚安神之效。
  4. 膽怯神迷者:可選用人參、棗仁、茯神、龍骨、石菖蒲、南棗、小麥等藥,益氣養心,安神定志。
  5. 神亂欲狂者:宜清心溫膽湯,清心降火,化痰開竅。

相關概念

驚鬱與「驚」、「七情鬱證」、「內鬱」等密切相關:

  • :為病因之一,指突然受驚嚇,導致氣機逆亂。
  • 七情鬱證:泛指因情志失調引起的鬱證,驚鬱屬其中一類。
  • 內鬱:強調情志內傷所致的氣機鬱滯,驚鬱可視為內鬱的一種表現。

驚鬱的辨證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症狀特點,靈活運用安神、解鬱、化痰等法,以恢復氣機平衡與心神安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