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瀉
病證名,屬小兒泄瀉之一,特徵為小兒於驚搐發作時伴隨腹瀉,其糞便色青如苔,質地黏稠如膠,臨床多見於脾胃虛弱之幼兒,復受外來驚恐刺激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驚瀉之成因,主要責之於小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的生理特點。肝主驚,脾主運化,若小兒脾胃素虛,復因驚恐擾動肝氣,導致肝木橫逆剋犯脾土,使運化失職,水穀不別,下趨大腸而為泄瀉。此外,驚恐傷神,心神不寧亦可能影響脾胃功能,加重泄瀉症狀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泄瀉與驚搐並見,糞色青綠,質黏如膠,或伴未消化食物殘渣。
- 兼症:患兒或見睡臥不寧、啼哭驚叫、面色青白、手足微顫等肝風內擾之象;或伴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等脾胃不和症狀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鎮心抑肝,和胃消食」為原則,重在調和肝脾,佐以安神定驚。
- 健脾和胃:選用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益氣健脾,或異功散(四君子湯加陳皮)理氣醒脾,助運化之功。
- 抑肝安神:若肝風內動明顯,可酌加鉤藤、蟬蛻平肝熄風;驚惕不安者,加龍齒、茯神以鎮心安神。
- 消食導滯:若夾食積,可佐山楂、神麴、麥芽等消食化滯,但忌用峻下攻伐之藥,以免重傷脾胃。
辨證要點
驚瀉需與其他類型泄瀉鑑別:
- 傷食瀉:糞便酸臭,脘腹脹滿,無明顯驚搐。
- 脾虛瀉:泄瀉日久,糞質稀薄,無青色或驚恐誘因。
- 熱瀉:便色黃褐,氣穢灼肛,伴發熱口渴。
古籍參考
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明確記載:「驚洩,糞青如苔,稠若膠粘。」強調其與驚恐相關的特異性表現,並提示治療需顧護脾胃,避免過用攻伐。
總結
此證本虛標實,脾胃虛弱為本,肝氣乘脾為標,臨床用藥需標本兼顧,以平和之劑調理為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