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驚癇,中醫名詞。

1.唐以前泛指驚風、癇證各種癇證。 2.小兒癇證因驚而發者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五:「驚癇者,起於驚怖大啼,精神傷動,氣脈不定,因驚而作成癇也。」 3.指急驚風發作。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:「小兒驚癇者,……輕者,但身熱面赤,睡眠不安,驚惕上竄,不發搐者,此名驚也;重者,上視身強,手足拳,發搐者,此名癇也。」參見急驚風條。

驚癇,又稱驚風、癇證,是小兒常見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。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,以1歲以下最為多見。男孩多於女孩。

驚癇的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,多認為與小兒大腦發育不成熟、神經系統功能不完善有關。此外,遺傳因素、先天性疾病、外傷、感染、營養不良等,均可誘發驚癇。

驚癇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突然發生的意識障礙、抽搐、肌張力增高、四肢強直、角弓反張等。輕者僅有短暫的意識喪失,抽搐不明顯;重者可出現持續的意識喪失、頻繁的抽搐,甚至呼吸停止、心跳驟停,危及生命。

驚癇的治療以控制抽搐、預防復發為主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:

1.鎮靜藥物:可用苯巴比妥、地西泮等藥物控制抽搐。 2.抗驚厥藥物:可用卡馬西平、苯妥英鈉等藥物預防驚癇復發。 3.其他治療方法:如氧療、輸液、營養支持等。

驚癇的預後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和治療是否及時。輕症患者經治療後可完全恢復,重症患者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損害,甚至死亡。

驚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家長應提高警惕,一旦發現孩子有驚癇的症狀,應立即送醫治療。

以下是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五中關於驚癇的論述:

「驚癇者,起於驚怖大啼,精神傷動,氣脈不定,因驚而作成癇也。其病有三:一曰驚,二曰癇,三曰驚癇。驚者,驚怖大啼,精神傷動,氣脈不定,因驚而作也。癇者,頭痛目眩,口噤舌強,手足拳,發搐,因驚而作也。驚癇者,驚則頭痛目眩,癇則手足拳,發搐,因驚而作也。其治法,驚者宜用安神定志之藥,癇者宜用開竅通絡之藥,驚癇者宜用安神定志、開竅通絡之藥。」
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中關於驚癇的論述如下:

「小兒驚癇者,……輕者,但身熱面赤,睡眠不安,驚惕上竄,不發搐者,此名驚也;重者,上視身強,手足拳,發搐者,此名癇也。驚者宜用安神定志之藥,癇者宜用開竅通絡之藥。」

驚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家長應提高警惕,一旦發現孩子有驚癇的症狀,應立即送醫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