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癇

驚癇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其概念隨歷代醫家論述而有所演變,主要涵蓋以下三種範疇:

  1. 廣義泛指驚風與癇證
    唐代以前文獻中,「驚癇」一詞多統稱小兒驚風及各類癇證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癇瘛筋攣」,即包含抽搐、意識障礙等症狀。此類病症多因外邪、情志或臟腑失調引動內風,導致氣機逆亂、神識蒙蔽。
  2. 因驚致癇之證
    隋代《諸病源候論》明確提出:「驚癇者,起於驚怖大啼,精神傷動,氣脈不定,因驚而作成癇也。」指出小兒神氣未充,突受驚恐(如驟聞巨響、墜跌等),可致神魂不寧,氣血逆亂,久則痰濁內生,風痰上擾清竅,發為癇證。臨床表現為突然昏仆、四肢抽搐、兩目上視,發作後如常人,但易反覆發作。
  3. 急驚風發作之別稱
    宋代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進一步區分驚與癇之輕重:「身熱面赤,睡眠不安,驚惕上竄而不發搐者為驚;上視身強,手足拳搐者為癇。」此處「驚癇」特指急驚風之重症,屬熱極生風、肝風內動之證,多因外感熱病或痰熱內蘊,引動肝風,症見高熱、神昏、抽搐劇烈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驚癇核心病機與「風」「痰」「驚」「熱」相關:

  • :肝主風,小兒肝常有余,易因外感或情志觸動肝風。
  • :驚恐或飲食不節傷脾,脾虛生痰,痰蒙心竅則神昏,痰動風生則抽搐。
  • :心藏神,驚則氣亂,心火亢盛,擾動神明。
  • :外感六淫或內傷積滯化熱,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。

歷代醫家治療驚癇,注重辨明標本虛實。發作期以熄風化痰、開竅定驚為主,常用方如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)、羚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;緩解期則調理臟腑,如健脾化痰、滋腎平肝等法,以杜絕病根。

與其他癇證的區別

  • 食癇:因飲食不節誘發,伴嘔吐腹痛。
  • 痰癇:痰濕偏盛,發作時喉中痰鳴,苔膩。
  • 風癇:外風引動,多見於熱病初期,兼表證。

驚癇一證,體現中醫對小兒「稚陰稚陽」「易虛易實」體質特點的認識,治療上強調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,並重視情志調攝與日常調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