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退而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退而瘖

病證名,屬中醫兒科與喉科範疇,指小兒因驚風後出現失音(瘖)之證。此症多因驚風發作時,風火痰熱內擾,耗傷津液,或病後餘熱未清,導致肺腎陰虛,喉竅失養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津液耗傷:驚風多因熱極生風或痰熱壅盛,發作時高熱、抽搐,易灼傷陰津,肺陰受損則「金破不鳴」,咽喉失潤而聲啞。
  2. 肺腎陰虛:肺為聲之門戶,腎為音之根本。若熱病後真陰虧耗,腎水不能上承於肺,肺絡失養,喉喑遂生。
  3. 痰瘀阻絡:驚風痰熱內蘊,若未徹底消散,痰濁瘀阻喉間絡脈,亦可使氣機窒塞,聲音不出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驚風後突然或漸進性失音,或語聲嘶啞,啼哭無聲。
  • 兼症:或見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(陰虛之象),或喉間痰鳴、舌紅少苔(痰熱未清)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滋陰潤肺:適用於肺腎陰虛者,方如百合固金湯(百合、生地、玄參等)或麥味地黃丸加減,以養陰清熱、潤肺開音。
  2. 清熱化痰:若痰熱餘邪未盡,可用清氣化痰丸響聲破笛丸,化裁黃芩、瓜蔞仁等清化痰熱。
  3. 活血通絡:久瘖不愈者,酌加丹參、赤芍等活血通絡之品,以暢喉竅氣血。

相關古籍記載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驚風後喑啞者,津液竭也,當滋其化源。」強調補益肺腎為要;《張氏醫通》則指出:「瘖因痰熱窒塞者,當先開其痰,後調其氣。」說明痰熱致瘖的階段性治療。

此證與「風熱失音」「肝鬱失音」有別,需審因論治,重在辨明虛實,兼顧標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