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啼壯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啼壯熱
病證名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指小兒因壯熱驚厥而啼哭不止,伴隨面黃頰赤、神誌恍惚不寧等症狀。此證多因熱邪熾盛,上擾心神,灼傷陰液所致,屬中醫「小兒驚風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熱邪熾盛:外感風熱或內傷飲食,化熱化火,熱極生風,上竄擾心,致心神不寧。
- 陰液耗傷:熱邪久熾,耗傷津液,陰虛不能制陽,虛風內動,加重驚啼。
- 心肝火旺:小兒「心常有余,肝常有余」,熱邪易引動心肝之火,發為壯熱驚搐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高熱不退(壯熱),驚惕哭鬧(驚啼),手足抽搐。
- 兼症:面黃頰赤、煩躁不安、神識昏蒙、唇乾口渴,或見目睛上視、牙關緊閉。
- 舌脈:舌質紅絳、苔黃燥,脈弦數或洪大。
治法與方藥
治則:清熱瀉火、熄風安神。
代表方劑:
- 鉤藤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
- 組成:鉤藤、黃芩、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甘草等。
- 方義:鉤藤平肝熄風,黃芩清熱瀉火,水牛角清心涼血,共奏清熱定驚之效。
- 羚角鉤藤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
- 適用於熱極動風重證,見高熱抽搐、神昏譫語者。
辨證要點
- 實熱證:以壯熱、面赤、脈洪大為特徵,治宜清瀉心肝之火。
- 陰虛動風:若熱病後期見低熱、手足蠕動、舌紅少苔,宜滋陰熄風,如大定風珠加減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「驚風四證八候」:驚啼壯熱屬「急驚風」範疇,與痰、熱、驚、風四證相關,臨床需辨明熱邪與風動孰輕孰重。
- 臟腑關係:心主神明,肝主風,熱邪內陷心肝,故見神昏抽搐,治法當以清心涼肝為要。
此證反映小兒「陽常有餘」的體質特點,治療需及時清解,防熱邪內陷營血,變生他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