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
名詞介紹


驚啼,又名胎驚夜啼[1],是小兒常見的病證。多見於出生後1個月以內的嬰兒,以夜間啼哭為主,常伴有驚惕不安、手足抽動等症狀。

驚啼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先天[2]稟賦不足,肝氣未充,膽氣[3]怯弱,易受驚嚇。

  2. 產後護理不當,如包裹衣著過緊、受風寒、受涼等,均可引起驚啼。

  3. 飲食不節[4],如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等,均可引起驚啼。

  4. 其他原因,如腹痛、尿床[5]等,也可引起驚啼。

驚啼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夜間啼哭不止,常伴有驚惕不安、手足抽動等症狀。

  2. 哭聲高亢,哭聲中常夾雜著驚恐的叫聲。

  3. 面色蒼白,神情緊張,目光呆滯。

  4. 睡眠不安,易驚醒。

  5. 食欲不振,大便[6]溏薄。

驚啼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. 安神鎮驚。可用安神定驚的中藥,如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等,或用中成藥,如小兒安神丸、安神補腦液等。

  2. 疏肝理氣。可用疏肝理氣的中藥,如柴胡白芍香附等,或用中成藥,如逍遙丸、加味逍遙丸等。

  3. 健脾益氣。可用健脾益氣的中藥,如黃芪、黨參白朮等,或用中成藥,如六君子湯、香砂六君子丸等。

  4. 其他治療方法。如針灸推拿按摩等。

驚啼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孕期注意保胎,避免驚嚇。

  2. 產後注意護理,避免受風寒、受涼。

  3.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肥甘厚味等食物。

  4. 定期帶孩子體檢,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

驚啼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如果處理不當,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和發育。因此,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,一旦發現孩子有驚啼的症狀,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參考資訊


  1. 與胎驚夜啼有關的文獻_醫學百科

  2. 先天与后天_百度百科

  3. 膽氣_註解、膽氣是什麼、髒象學說、中醫基礎理論、中醫學_醫學百科

  4. 飲食不節是什麼意思?飲食不節的表現 - 康途健康百科

  5. 小孩尿床_百度百科

  6.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?醫:4種情況要當心,盡早就醫|元氣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