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啼
病證名,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又稱「胎驚夜啼」,屬小兒夜啼範疇,然與急慢驚風有別。其病機多因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肝常不足而膽氣怯弱,易受外驚內擾,致心神不寧,啼哭驚惕。
病因病機
- 肝膽氣怯:小兒肝氣未盛,膽腑清虛,乍聞異聲、觸目异物,或驟見生人,皆可驚動肝膽,擾及心神,發為驚啼。
- 外感風寒:包裹失宜,腠理疏鬆,風寒之邪客於肌表,內傳心肝,致夜臥不寧而啼。
- 乳食失節:哺乳過量或飲食不化,積滯中焦,胃不和則臥不安,甚則腹中絞痛,引發啼哭驚惕。
辨證要點
- 驚啼特徵:啼聲尖銳,時作時止,面色乍青乍白,睡中驚跳,握拳蜷臥。
- 兼證辨析:
- 若伴鼻塞流涕、指紋浮青,多屬外感風寒;
- 若見脘腹脹滿、嘔吐乳塊,當責之乳食積滯;
- 若無明顯外因,僅夜啼易驚,則以肝膽虛怯為主。
論治原則
- 鎮驚安神:主以鉤藤、蟬蛻、燈心草等平肝息風;茯神、龍齒鎮心安神。
- 疏風散寒:外感者佐以防風、荊芥穗,或藿香正氣散加減。
- 消積導滯:乳積者用保和丸,腹痛加木香、砂仁行氣止痛。
古籍參證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小兒夜啼,非飢即渴,非痛即驚。」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「心主驚」,驚啼之治當調和肝膽,寧心定志。此證雖非重症,然久啼耗氣,須審因論治,以固稚陰稚陽之體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