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驚啼,又名胎驚夜啼,是小兒常見的病證。多見於出生後1個月以內的嬰兒,以夜間啼哭為主,常伴有驚惕不安、手足抽動等症狀。
驚啼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- 先天稟賦不足,肝氣未充,膽氣怯弱,易受驚嚇。
- 產後護理不當,如包裹衣著過緊、受風寒、受涼等,均可引起驚啼。
- 飲食不節,如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等,均可引起驚啼。
- 其他原因,如腹痛、尿床等,也可引起驚啼。
驚啼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夜間啼哭不止,常伴有驚惕不安、手足抽動等症狀。
- 哭聲高亢,哭聲中常夾雜著驚恐的叫聲。
- 面色蒼白,神情緊張,目光呆滯。
- 睡眠不安,易驚醒。
- 食欲不振,大便溏薄。
驚啼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安神鎮驚。可用安神定驚的中藥,如酸棗仁、柏子仁、五味子等,或用中成藥,如小兒安神丸、安神補腦液等。
- 疏肝理氣。可用疏肝理氣的中藥,如柴胡、白芍、香附等,或用中成藥,如逍遙丸、加味逍遙丸等。
- 健脾益氣。可用健脾益氣的中藥,如黃芪、黨參、白朮等,或用中成藥,如六君子湯、香砂六君子丸等。
- 其他治療方法。如針灸、推拿、按摩等。
驚啼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孕期注意保胎,避免驚嚇。
- 產後注意護理,避免受風寒、受涼。
- 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肥甘厚味等食物。
- 定期帶孩子體檢,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。
驚啼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如果處理不當,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和發育。因此,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,一旦發現孩子有驚啼的症狀,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