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痰

定義與病因
驚痰為中醫痰證之一,主要指因情志受驚或痰濁內擾,導致痰迷心竅或痰結成塊所引發的病症。其病因多與七情過極、氣機逆亂相關,尤其因突受驚恐,致使氣滯痰凝,痰濁上蒙心神,或結聚於胸腹,形成病理產物。

病機與證候

  1. 痰迷心竅

    • 痰濁上擾心神,可表現為心痛、心悸怔忡、神志恍惚、夢寐怪異,甚則妄言妄見、癲狂癇證(如突然昏仆、口吐涎沫、四肢抽搐),或言語謇澀(喑啞失語)。
    • 此類證候與「痰火擾心」有相似之處,但驚痰更強調因驚誘發,痰濁偏重,而痰火則多兼熱象。
  2. 痰結成塊

    • 痰濁凝滯於胸腹,形成結塊,發作時局部跳動疼痛,痛勢劇烈,或牽引至脅肋。
    • 婦人因情志不舒、肝氣鬱結,易致痰氣互結,故臨床多見此證,甚則發展為癲癇(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述)。

治療方向

  • 豁痰開竅:針對痰迷心竅,常用方如 導痰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膽南星等)或 滌痰湯,佐以安神之品(如遠志、石菖蒲)。
  • 化痰散結:若痰結成塊,可選 妙應丸(含白礬、鬱金等),此方擅消痰瘀積聚,或配合 旋覆花湯 以通絡化痰。
  • 調氣疏肝:因情志致病者,需兼顧疏肝解鬱,如 柴胡疏肝散 加減,以助氣行痰消。

與其他痰證鑑別

  • 風痰:多兼眩暈、肢體麻木,痰隨風動,治宜熄風化痰。
  • 熱痰:痰黃黏稠,伴發熱煩渴,需清熱化痰。
  • 驚痰特徵在於發病與驚嚇相關,痰結或痰蒙之象明顯,且疼痛、癲癇症狀突出。

古籍補充
《證治匯補》強調驚痰「迷於心」之變證;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則詳述其痰結有形之特點,反映中醫對痰證的多元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