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胎

病證名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二,指妊娠後期或臨產之際,因外來勞傷損動,導致胎兒受驚擾動之證候。原文載:「驚胎者,見懷妊月將滿,或將產,其胎神識已具,外有勞傷損動,而胎在內損動也。」意指胎兒於母體內已具神識,若孕婦受外力衝擊、驚嚇或過度勞累,可能引發胎氣不穩,甚或損傷胎元。

中醫病機
驚胎之成因,主要與母體氣血失調、衝任受損相關。妊娠後期,胎兒漸長,母體氣血聚於衝任以養胎,若突受驚恐、跌仆,或過度勞倦,易致氣機逆亂,衝任不固,胎失所養。此外,情志失調,如暴怒、憂思過度,亦可能擾動胎氣,引發胎動不安。

臨床表現
常見症狀包括胎動頻繁、下腹墜脹,或伴見腰痠、陰道少量出血等。若胎氣受損嚴重,可能進一步發展為胎漏、胎動不安,甚或墮胎、小產。

中醫辨證與治療
中醫治療驚胎,首重安胎固衝,調和氣血。臨床辨證多屬肝腎不足氣血虛弱,常見方藥如:

  1. 壽胎丸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:補腎安胎,適用於腎虛胎動不安。
  2. 泰山磐石散(《景岳全書》):益氣養血,固衝安胎,適用於氣血兩虛之證。
  3. 當歸芍藥散(《金匱要略》):調和肝脾,養血安胎,適用於血虛肝鬱者。

古籍論述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:「妊娠驚胎者,因跌仆驚恐,內動胎氣。」強調外傷與情志因素對胎元的影響。《傅青主女科》則認為,安胎需以補腎為本,佐以疏肝健脾,使胎得所養而自安。

總結
驚胎為妊娠期特有病症,與母體氣血衝任密切相關,治療上以固護胎元、調和臟腑為要,並需結合辨證施治,以達安胎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