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水
病證名,屬中醫水腫病範疇,特指因驚風後引發的水腫證候。此證首見於《普濟方·卷三百八十六》,記載其病因乃「前後重疊受驚」,致使心神受擾,心火亢盛,灼傷陰液,而見煩渴引飲。然過量飲水不得運化,反停積於脾,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泛溢肌膚,遂發為四肢浮腫,兼見身熱之候。
病機分析
驚水之證,核心病機為「驚則氣亂,心火亢盛,脾虛濕停」。小兒神氣未充,驟受驚恐,易致心火暴亢,火盛耗津,故渴飲無度;然脾主運化水濕,驚嚇氣亂,脾土受伐,水液輸布失常,聚而為濕,流注經絡,外溢肌表,形成水腫。其脈象以大者為順,小者為逆,蓋脈大示正氣尚存,脈微細則預後不良,此《普濟方》所言「大者生,小者死」之理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四肢浮腫,按之凹陷,身熱煩躁。
- 兼症:口渴多飲,小便短少,或見驚啼不安,面色萎黃。
- 脈象:脈多浮大或滑數;若見沉細微弱,則屬危候。
治法與方藥
治當「健脾利水,清心寧神」,以復脾運之職,導水濕下行。
- 主方:
-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,通陽化氣、利水滲濕。
- 五皮飲(《中藏經》):生薑皮、桑白皮、陳橘皮、大腹皮、茯苓皮,專行皮間水氣,兩方相合,既祛肌表之腫,又助膀胱氣化。
- 加減:
- 若心火亢盛,加黃連、竹葉以清心瀉火;
- 脾虛明顯者,酌加黨參、黃耆補益脾氣;
- 兼驚悸不安,可佐鉤藤、蟬蛻息風定驚。
古籍佐證
《幼幼集成》亦提及:「驚後作腫,由心火克肺,肺不能通調水道」,強調驚、水、火三者相因,與《普濟方》所述互為呼應。此證雖多見於小兒驚風變證,然成人若因情志驚駭誘發水腫,亦可參此辨治。
與他證鑑別
- 風水:多由外感風邪,肺失宣降所致,腫勢自上而下,兼表證;驚水則無表證,以驚悸病史為辨。
- 脾虛濕盛:水腫緩起,無身熱煩渴,與驚水之熱象有別。
此證以「驚」為因,「水」為果,臨證需細審因果,標本兼治,方能切中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