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生,又稱驚產,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首載於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,指孕婦於臨產之際因受驚恐而導致分娩障礙之病機。此症成因與產房環境、產婦情志密切相關,乃中醫「七情致病」理論於產科之具體體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分娩為「氣血聚於胞宮,胎元欲出」之生理過程,需產婦心神安定、氣血調和。若產房人聲嘈雜,或突遇異響驚動,易致產婦心氣虛怯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心藏神,驚則氣亂」,驚恐擾動心神,使氣機逆亂,胞宮推動乏力;另心主血脈,心氣受損則血行遲滯,難以濡養胞宮,遂成「氣滯血澀,胎滯難產」之候。此與《婦人大全良方》「驚則神散,氣亂血澀」之論相合。

臨床特徵

受驚產婦多見精神疲困、呼吸短促、陣痛紊亂,甚者胎位異常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指出:「驚產者,神氣耗散,胞漿早破而產道乾澀。」此類證候與現代醫學「產程遲滯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情志致病之特殊性。

調治原則

歷代醫家主張「靜神順產」為要。《醫宗金鑑》提倡肅清產房,僅留必要人員,以「安神定志」;明代《萬氏女科》進一步提出以甘麥大棗湯養心氣、芎歸湯活血潤胞,標本兼顧。另可配合針灸,取內關(寧心安神)、合谷(調氣催產)等穴,助氣血調暢。

學術延伸

此症反映中醫「形神一體」觀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」一脈相承。現代研究亦證實,過度應激會抑制催產素分泌,印證中醫「驚則氣下」致產力不足之機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