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傷脅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傷脅痛
定義與病因
驚傷脅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突受驚恐,導致肝氣鬱滯、經絡不暢而引發的脅肋部疼痛。此證首見於《醫宗必讀·心腹諸痛》,其病機核心在於「驚則氣亂」,驚恐擾動肝氣,使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於脅肋,不通則痛。肝經循行於脅肋,故肝氣鬱結時,脅痛為其典型表現。
病機與辨證
- 肝氣鬱滯:驚恐傷肝,肝氣失於條達,氣機壅塞,表現為脅肋脹痛,痛無定處,常隨情緒波動而加劇,伴見胸悶、嘆息、脈弦等症。
- 氣滯及血:若肝鬱日久,氣滯血瘀,則痛處固定,如針刺,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兼夾痰濕:部分患者因氣滯津停,聚而生痰,痰氣互結,可見脅痛悶重,苔白膩,脈滑。
治法與方藥
-
基本治則:以疏肝理氣、通陽止痛為主,佐以安神定驚。
- 主方:桂枝湯加減(出自《類證普濟本事方》)。桂枝辛溫通陽,芍藥柔肝緩急,配伍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調和營衛,可加柴胡、香附、鬱金以增強疏肝解鬱之效。
- 加減:
- 氣滯甚者,加青皮、川楝子行氣止痛;
- 血瘀者,加丹參、川芎活血通絡;
- 痰濕重者,加法半夏、陳皮化痰燥濕。
-
其他常用方劑:
- 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書》):專治肝氣鬱結之脅痛,以柴胡為君,配陳皮、川芎、香附等,理氣活血。
- 金鈴子散(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):適用於氣鬱化火之脅痛,以川楝子、延胡索清熱行氣止痛。
針灸療法
取肝經、膽經穴位為主,如:
- 太衝(肝經原穴)、陽陵泉(膽經合穴):疏肝利膽,通絡止痛;
- 期門(肝之募穴):調理肝氣;
- 內關(心包經):寬胸解鬱,安神定驚。
古籍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肝病者,兩脅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脅痛之病,本屬肝膽,因情志不遂,氣阻作痛。」均強調肝氣鬱滯與脅痛之關聯。驚傷脅痛屬情志致病範疇,治療時需注重調暢氣機,兼顧心理層面之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