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傷
病證名,指因突受驚嚇所致之病症。中醫認為「驚則氣亂」,驚恐之情志變動易擾亂氣機,使氣血失和,進而衍生諸證。《張氏醫通·神誌門》指出:「驚則氣亂,鬱而生火生涎,涎與氣搏,變生諸證。」此類病症多因心神受擾,氣機逆亂,導致痰火內生,上擾神明,或耗傷陰陽,引發一系列臨床表現。
病因病機
- 氣機逆亂:驚恐驟至,使氣機驟然紊亂,《內經》云「驚則氣浮」,真陽外越,真陰失守,故見心悸、怔忡等症。
- 痰火內擾:氣鬱化火,灼津成痰,痰火相搏,上蒙清竅,可致寐多異夢、易驚易醒,甚則煩躁不寧。
- 心腎不交:驚傷日久,耗傷心腎之陰,陰虛陽亢,可見虛煩不眠、腰膝酸軟等虛損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心神不寧:心悸怔忡,寐中易驚,多夢紛紜,醒後難寐。
- 氣機失調:短氣自汗,胸悶不舒,甚則筋惕肉瞤(肌肉跳動)。
- 痰火擾神:頭暈目眩,口苦咽乾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膩。
- 陰陽失和:若久病傷及陰陽,可見面色蒼白、肢冷倦怠,或潮熱盜汗等虛象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驚傷,首重安神定志,調理氣機,兼顧化痰清火或滋陰溫陽,依證型選方:
- 痰熱擾神:治宜清熱化痰、寧心安神,方用溫膽湯加熟棗仁、珍珠母,或黃連溫膽湯。
- 氣虛神浮:若氣亂兼氣虛自汗,可用妙香散(人參、茯神、遠志等)益氣安神。
- 心腎不交:陰虛火旺者,選天王補心丹;陰陽兩虛者,大安湯(《醫醇剩義》方,含龍眼肉、人參等)培補真陰真陽。
- 血虛肝鬱:兼見鬱悶脅痛者,可用龍齒清魂散(龍齒、遠志、當歸等)鎮驚疏肝。
相關古籍論述
- 《醫醇剩義·驚傷》強調:「驚則氣浮,真陽外越,真陰不守。」主張以大安湯溫養陰陽,固攝浮越之氣。
- 《證治準繩》亦載:「驚悸多屬血虛與痰,治當養血化痰,佐以安神之品。」
此證與「恐傷」有別,恐傷多因長期憂懼,傷及腎精;驚傷則起於猝然,病位重心,然久病可累及他臟。臨床須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