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熱
病證名,出自《仁齋小兒方論》,指小兒因內蘊實熱,鬱而化火,引動肝風,導致驚惕不安,甚則抽搐,若久而不癒,可能轉為癇證。其病機主要與心、肝二經之熱有關,因小兒臟腑嬌嫩,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易因熱生驚,或因驚助熱,形成惡性循環。
臨床表現:
- 遍身發熱,體溫不甚高,但持續不退。
- 顏面時見青色,此為肝熱上擾之象。
- 汗出較多,尤其頭頸部明顯。
- 夜間煩躁易驚,睡臥不寧,心悸怔忡。
- 或伴見手足微搐,目睛上視等肝風內動之徵。
病因病機:
- 心經積熱:心主神明,熱擾心神則驚悸不寧。
- 肝經鬱火:肝主風,熱極生風,故見抽搐。
- 陰虛內熱:小兒陰常不足,熱久傷陰,虛熱內生,加重驚躁。
治療原則:以清熱瀉火、平肝息風為主,佐以安神定驚。
常用方劑:
- 導赤散(生地黃、木通、竹葉、甘草梢)加菊花、鉤藤、黃連:清心火、平肝風,適用於心肝熱盛者。
- 羚羊角湯:清肝瀉熱、息風定驚,主治驚熱壯熱、抽搐明顯者。
- 涼驚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方,含黃連、龍膽草、防風等):適用於肝熱熾盛之驚搐。
隨證加減:
- 若兼痰熱,可加膽南星、天竺黃以化痰。
- 陰虛明顯者,酌加玄參、麥冬滋陰降火。
相關鑑別:
- 急驚風:熱勢更高,抽搐劇烈,多因外感熱病引發。
- 慢驚風:多屬虛證,抽搐緩而無力,常因脾虛肝旺所致。
此證多見於小兒,因形氣未充,易受熱擾,治療時需注重清透鬱熱,同時顧護陰液,以防熱邪傷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