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癖
病證名,指驚風與癖證並存之證候。多因小兒受驚,驚氣內動,引動痰涎,痰氣互結,聚於脅肋而成癖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驚痰相搏」,痰涎凝滯,結為癖塊,盤踞脅間,或左或右,發作時患兒常見驚啼不安,兼有痰鳴氣促之象。
病因病機
- 驚氣內擾:小兒神氣未充,易受驚恐,驚則氣亂,氣機逆亂,痰隨氣動。
- 痰癖互結:痰涎本為津液所化,若脾運失健,水濕停聚成痰,復因驚氣牽引,痰涎與氣相搏,結聚脅肋,久而成癖。此與《幼幼集成》所述「驚痰結癖」之理相合。
臨床表現
- 驚風徵象:如驚惕啼叫、手足搐搦、目睛上視。
- 癖證特徵:脅下癖塊,觸之或有形,或隱隱作痛,按之稍硬,患兒拒按。
- 痰證兼候:痰聲漉漉,胸悶氣促,舌苔厚膩,脈象弦滑。
治法
以滌痰化癖為主,佐以鎮驚安神。
- 主方:選用礞石滾痰丸(《丹溪心法附餘》),方中青礞石墜痰下氣,大黃、黃芩瀉火通腑,沉香調氣降逆,共奏攻逐痰癖之效。
- 加減:若驚風甚者,可配琥珀抱龍丸以鎮驚息風;痰熱明顯者,加膽南星、天竺黃清熱化痰。
古籍考證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驚癖」與肝脾相關,肝主驚,脾主痰,驚痰交阻,遂成此證。明代《嬰童百問》亦載:「驚癖者,驚久不散,痰結成塊。」強調痰癖日久,需以消導為先。
辨析
驚癖與單純驚風或積癖不同,其特點在於痰、驚、癖三者相兼,治療需痰癖並消,驚風同調,方得全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