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衄
證名,指因脾熱移於肝,引發驚駭不安並伴隨鼻衄(鼻出血)之病證。此名出自《素問·氣厥論》,原文載:「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」其病機關鍵在於脾臟積熱,熱邪上擾,傳及肝經,導致肝不藏血,兼肝主驚之性受擾,故見驚恐與衄血並作。
病機與證候分析
- 脾熱移肝:脾屬土,肝屬木,五行中本有「土壅木鬱」之關係。若脾經蘊熱,熱邪循經上犯,可波及肝臟。肝為剛臟,主藏血,又司情志之驚恐,故熱邪侵肝時,易動血擾神,表現為鼻衄與驚惕不安。
- 肝不藏血:肝主疏泄與藏血,熱邪內迫,血不循經,上衝鼻竅,發為衄血。
- 驚駭之象:肝與情志相關,熱擾肝魂,則見驚恐、躁動,甚或夜寐不寧。
古籍論述
- 王冰註解:「肝藏血,又主驚,故熱薄之則驚而鼻中血出。」強調肝之生理功能受熱邪干擾,為驚衄的核心病機。
- 《聖濟總錄》提出以「伏龍肝湯」主治此證。伏龍肝(灶心土)性溫,能溫中止血,佐以他藥可收斂止血、平肝鎮驚,契合脾熱移肝之病機。
辨證要點
臨床常見鼻衄反覆發作,血色鮮紅,伴有心煩易驚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肝熱之象,或兼見脾經濕熱證候,如脘腹脹滿、大便黏滯等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肝瀉火,涼血止血: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配伍白茅根、側柏葉等涼血之品。
- 健脾化濕,調和肝脾:若脾濕夾熱,可合參苓白朮散,佐以黃芩、梔子清熱。
- 古方參考:伏龍肝湯(《聖濟總錄》)以灶心土為君,配阿膠、生地等,適用於虛熱擾動之衄血。
相關概念延伸
- 衄血:廣義指非外傷性體竅出血,如鼻衄、齒衄、耳衄等,驚衄特指與肝熱相關者。
- 臟腑傳變:中醫重視「五臟相關」,脾病及肝屬「相侮」傳變,體現五行生剋失常之病理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臟腑相關」「熱迫血行」的理論特色,臨床需綜合四診,辨析熱邪來源與兼夾病機,方能精準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