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痢
病證名,屬小兒痢疾之一,因外受驚恐,肝氣逆亂,濕濁內停,下注腸道所致。臨床特徵為腹痛、泄瀉青色稠粘糞便,伴心煩躁擾、食欲不振等症。
病因病機
小兒神氣未充,肝常有余,易受驚恐。驚則氣亂,肝失疏泄,橫逆犯脾,致中焦氣機壅滯,運化失職,濕濁內生。肝氣鬱而化熱,濕熱相搏,下迫大腸,故見痢下青黏;肝鬱乘脾,氣滯不通,則腹痛陣作;心肝火擾,故心煩不寧。
證候辨析
- 主症:痢下青色黏稠,如涕如膿,腹痛陣發,哭鬧不安。
- 兼症:面青唇赤,手足微搐,睡眠不穩,舌質偏紅、苔黃膩,指紋青紫。
- 病位:病在肝、脾、大腸,以肝氣犯脾為核心。
- 病性:本虛標實,小兒脾常不足為本,肝鬱濕熱為標。
治法方藥
- 治則:疏肝清熱,燥濕止痢。
- 主方:
- 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為基礎方,黃連清熱燥濕,吳茱萸溫散肝鬱,辛開苦降,調和肝脾。
- 痛瀉要方(白朮、白芍、陳皮、防風)可合方使用,以柔肝健脾,緩急止痛。
- 加減:
- 熱重者,加黃芩、梔子清泄肝火;
- 濕盛者,加蒼朮、厚朴化濕運脾;
- 驚惕甚者,酌加鉤藤、蟬蛻息風安神。
古籍佐證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小兒驚後痢青,由肝乘脾也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驚痢色青,肝氣逆也,宜調其氣。」均強調肝脾失調為病機關鍵。
鑒別診斷
- 寒痢:下痢白凍,腹痛綿綿,得溫則減,與驚痢之青黏、煩躁有別。
- 濕熱痢:痢下赤白,裏急後重,無明顯驚恐誘因。
此證多見於嬰幼兒,臨床須細辨肝脾證候,不可見痢治痢,當調暢氣機為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