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狂

病證名
驚狂為中醫病證名,屬情志異常之疾,與「癲狂」相關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云:「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故為驚狂。」吳昆註解此為「癲狂」,意指氣血逆亂、陰陽失調所致的精神躁動之症。此證多因外邪擾動、情志過極,或誤治傷正,導致心神失守,表現為驚恐不安、躁動狂亂等症。

證候與病機

  1. 外感熱病致驚狂
    《傷寒論》記載:「傷寒脈浮,醫以火迫劫之,亡陽,必驚狂,臥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。」此因太陽病誤用火攻,逼汗亡陽,陽氣浮越,痰濁擾神,故見驚狂不寧。治法以溫陽鎮驚、化痰安神為主。
  2. 情志內傷致驚狂
    《靈樞·本神》提及:「肝藏魂,悲哀動中則傷魂,魂傷則狂妄不精。」若情志過激,如大怒、大悲,可致肝氣逆亂,痰火內生,上擾神明,發為驚狂。此類證候常見言語錯亂、躁動易怒,甚或打人毀物。
  3. 痰熱擾神
    痰濁與熱邪膠結,蒙蔽心竅,亦為驚狂常見病機。《證治準繩》指出:「痰火熾盛,上乘於心,則為驚狂。」臨床多見面赤氣粗、喉間痰鳴、舌紅苔黃膩等痰熱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溫陽鎮驚
    針對亡陽驚狂,張仲景以「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」回陽固脫、鎮攝心神。方中桂枝、甘草溫通心陽;龍骨、牡蠣重鎮安神;蜀漆化痰逐飲,共奏安神定驚之效。
  2. 清熱化痰
    若屬痰熱擾神,可用「黃連溫膽湯」或「礞石滾痰丸」清熱滌痰。黃連、竹茹清心降火;半夏、陳皮化痰理氣;礞石、沉香下氣墜痰,適用於痰火壅盛之狂證。
  3. 疏肝瀉火
    情志所傷者,宜用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」疏肝解鬱、鎮驚安神。柴胡、黃芩疏肝清熱;龍骨、牡蠣潛鎮浮陽;茯苓、半夏化痰寧心,適用於肝鬱化火兼痰擾之證。

古籍論述
除《素問》《傷寒論》外,《金匱要略》亦提及「邪哭使魂魄不安者,血氣少也」,說明氣血虧虛可致神志不寧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強調「驚狂多屬陽證、熱證」,而王清任則從瘀血論治,提出「癲狂夢醒湯」活血化瘀以安神。

綜上,驚狂一證涵蓋外感、內傷等多種病因,病機總屬陰陽失衡、神機逆亂,臨證需辨明寒熱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