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悸
證名
驚悸為中醫常見病證,指心臟無故自發驚動,或受外界驚嚇後出現心悸不寧的症狀。其病因多與心氣虛損、外邪侵擾,或情志過激相關,臨床表現為突發性心跳加速、心神不寧,甚則伴有欲厥之狀。
病因病機
- 心氣不足,邪氣乘虛
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指出:「虛勞損傷血脈,致令心氣不足,因為邪氣所乘,則使驚而悸動不定。」說明若人體氣血虧虛,心氣衰弱,外邪易乘虛而入,擾動心神,導致驚悸。 - 情志所傷,膽寒心驚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提到:「驚悸,則因事有所大驚……遂使驚悸,名曰心驚膽寒。」突受驚恐,使心神失守,膽氣虛怯,引發心悸不寧。 - 痰火擾心,氣血失和
後世醫家補充,若痰熱內蘊,或肝鬱化火,上擾心神,亦可導致驚悸。此外,血瘀阻絡、陰虛火旺等,均可能影響心主血脈的功能,誘發本病。
臨床表現
- 突發性心悸:無故自覺心跳劇烈,或受驚後心慌不寧。
- 心神不寧:伴隨煩躁、易驚、睡眠不安等症狀。
- 欲厥之狀:嚴重時可出現短暫性眩暈、氣短,甚則有昏厥之感,如《醫學正傳》所載:「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欲厥之狀。」
相關證候辨析
- 驚:指受外界驚嚇後出現的短暫性心神不寧,多為一時性症狀。
- 心悸:泛指自覺心跳異常,未必與驚嚇相關,範圍較廣。
- 怔忡:較驚悸更為嚴重,常呈持續性心悸,多屬虛證或虛實夾雜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驚悸,首重辨證論治:
- 心氣虛弱:宜補益心氣,方如養心湯。
- 膽虛受驚:治以安神定志,方選安神定志丸。
- 痰火擾心:需清熱化痰,可用溫膽湯加減。
- 陰虛火旺:滋陰降火,方如天王補心丹。
驚悸一證,雖以心神不寧為主要表現,然其病機複雜,須結合全身症狀細辨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