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驚悸,中醫名詞。
參見驚、心悸[3]、怔忡等條。
驚悸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心悸、心慌、胸悶、氣短、呼吸不暢、手足無力、頭暈[4]目眩、失眠多夢、健忘、精神恍惚[5]等。
驚悸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
心血不足:心血不足是導致驚悸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心血不足,心失所養,則心悸、心慌、胸悶、氣短等症狀就會出現。
-
痰濁阻心:痰濁阻心也是導致驚悸的原因之一。痰濁阻心,心失所養,則心悸、心慌、胸悶、氣短等症狀就會出現。
-
氣滯血瘀:氣滯血瘀也是導致驚悸的原因之一。氣滯血瘀,心脈不暢,則心悸、心慌、胸悶、氣短等症狀就會出現。
-
驚恐傷心:驚恐傷心也是導致驚悸的原因之一。驚恐傷心,心神失常,則心悸、心慌、胸悶、氣短等症狀就會出現。
驚悸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
補益心血:心血不足是導致驚悸的主要原因之一,因此,補益心血是治療驚悸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常用的補益心血的藥物有: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、丹參、紅花等。
-
溫補心陽:心陽不足也是導致驚悸的原因之一,因此,溫補心陽是治療驚悸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常用的溫補心陽的藥物有: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桂枝、白朮、茯苓等。
-
滋陰養心:心陰不足也是導致驚悸的原因之一,因此,滋陰養心是治療驚悸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常用的滋陰養心的藥物有:生地黃、麥冬、天冬、百合、玉竹、沙參等。
-
化痰散結:痰濁阻心也是導致驚悸的原因之一,因此,化痰散結是治療驚悸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常用的化痰散結的藥物有:半夏、白芥子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等。
-
活血化瘀:氣滯血瘀也是導致驚悸的原因之一,因此,活血化瘀是治療驚悸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常用的活血化瘀的藥物有:丹參、紅花、桃仁、紅曲、川芎等。
-
安神定志:驚恐傷心也是導致驚悸的原因之一,因此,安神定志是治療驚悸的重要方法之一。常用的安神定志的藥物有:酸棗仁、柏子仁、遠志、茯神、合歡皮等。
驚悸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-
保持良好的心態,避免情緒激動。
-
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疲勞。
-
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-
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
定期體檢,
參考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