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積

病證名,首載於《仁齋小兒方論》,屬小兒積滯化熱、熱極生風之證。其病因多由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食積內停,鬱久化熱,熱擾心神,甚則引動肝風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消化系統症狀:腹脹腸鳴,大便乾燥秘結,或稀稠酸臭,此乃食滯中焦,氣機壅塞,傳導失司之象。
  2. 熱象:低燒潮熱,尤以午後及夜間為甚,因午後陽氣漸衰,陰分受擾,熱邪更易外顯。
  3. 神志症狀:睡眠不安,煩躁易驚,甚則手足抽搐,此因熱擾心神,肝風內動,與小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之生理特點相關。

病機分析

驚積之證,核心病機為「食積化熱,熱極生風」。小兒脾胃嬌弱,若乳食過度,或餵養不當,易致宿食停聚,阻滯中焦。食積鬱而化熱,熱邪上擾則心神不寧,下灼津液則腸燥便結;若熱邪深入,引動肝風,則見驚搐之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治則:以調理肝脾、清熱和胃為主,佐以消食導滯。
  2. 方劑
    • 基礎方:可選《保和丸》加白朮,以消食化積、健脾和中。
    • 熱盛者:宜用《醫宗金鑑》清熱和胃丸加減,方中:
      • 川連、梔子清心瀉火;
      • 竹茹、麥冬清熱生津,和胃除煩;
      • 連翹透熱解鬱;
      • 山楂、神曲、麥芽消食化滯;
      • 陳皮、枳實理氣寬中;
      • 大黃通腑泄熱,導滯下行;
      • 甘草調和諸藥。

調護要點

治療驚積,除藥物外,需注重飲食調節,避免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黏膩之物,以減輕脾胃負擔,助其恢復運化之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