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惑
驚惑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情志失調或臟腑功能紊亂所致的神誌不安、心慌迷惑之症。此證名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記載:「少陰所至為驚惑,惡寒戰栗譫妄。」意指少陰經氣異常時,可引發驚恐迷惑、畏寒顫抖,甚或譫語妄言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驚惑多與心、肝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:
- 心氣虛怯:心主神明,若心氣不足,神失所養,易受外界驚擾,表現為心悸不安、恍惚迷惑。
- 肝鬱化火: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則肝氣鬱結,久鬱化火,上擾心神,可見煩躁易驚、多疑善惑。
- 腎精虧虛:腎藏精,精生髓以充腦。若腎精不足,髓海空虛,神誌不寧,則現驚恐迷惑、記憶減退。
此外,外感邪氣(如少陰熱化或寒化證)或痰熱內擾,亦可蒙蔽清竅,導致驚惑之症。
臨床表現
- 神誌方面:心神不寧、多疑善慮、恍惚迷惑,甚則譫妄。
- 軀體症狀:心悸怔忡、惡寒戰栗、手足無措,或伴隨失眠多夢。
- 脈象舌象:脈多細數或弦滑,舌質紅或淡,苔薄白或黃膩,依病機不同而異。
辨證分型
- 心膽氣虛:驚悸易恐,坐臥不安,舌淡脈弱。
- 肝鬱火擾: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痰熱內蘊:胸悶痰多,驚惑譫語,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腎精不足:健忘迷惑,腰膝酸軟,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以安神定志為本,依證型配伍:
- 養心安神:適用於心膽氣虛,方如安神定志丸。
- 疏肝瀉火:適用於肝鬱化火,方如丹梔逍遙散加減。
- 化痰清熱:適用於痰熱擾神,方如黃連溫膽湯。
- 補腎填精:適用於腎虛髓虧,方如左歸丸或天王補心丹。
驚惑一證,反映了中醫對情誌與臟腑關聯的深刻認識,臨床需審證求因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