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黃
驚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屬「三十六黃」分類中的特殊類型。其特徵除黃疸常見的面目、皮膚發黃外,更兼見心神不寧、驚悸躁動等症,病機多與肝膽鬱熱、心神受擾相關。
病因病機
驚黃的成因,主要由於外感濕熱邪毒,或內傷飲食情志,導致肝膽疏泄失常,濕熱鬱蒸,膽汁外溢而發黃。同時,熱邪上擾心神,或肝鬱化火、耗傷陰血,致使心神失養,故見驚悸、躁擾不寧等症。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:「面色青黃,心多驚悸,口舌乾燥,不肯眠臥,臥即多言語狂亂,身體壯熱」,正說明此證濕熱與心神不寧並見的特點。
臨床表現
-
主症:
- 面目及皮膚黃染,色澤或偏青黃。
- 心神症狀突出,如心悸易驚、煩躁不安、夜寐難眠,甚則言語錯亂。
- 伴見口乾舌燥、身熱尿赤等熱象。
-
舌脈特徵:
- 舌質紅或絳,苔黃膩或乾燥。
- 脈象多弦數或滑數,反映肝熱內擾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驚黃的治療以清利肝膽濕熱、鎮驚安神為主,古籍記載以下方劑:
-
犀黃散:
- 以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、黃連等清心涼血,配合茵陳、梔子等利膽退黃,適用於熱毒熾盛、神昏驚躁者。
-
牡荊湯:
- 方中牡荊子疏肝解鬱,配伍茯苓、麥冬養心安神,佐以黃芩、茵陳清熱退黃,適合肝鬱化熱兼陰傷之證。
-
其他辨證加減:
- 若痰熱內擾,可加竹茹、膽南星化痰開竅;
- 陰虛火旺者,酌加生地、玄參滋陰降火。
與相關黃疸證型的鑒別
驚黃需與其他黃疸類型區分,如:
- 陽黃:以濕熱為主,色澤鮮明,但無明顯神志症狀;
- 陰黃:色澤晦暗,多屬寒濕,病程較緩;
- 急黃:發病急驟,高熱神昏,屬熱毒熾盛危候。
驚黃的辨證關鍵在於「黃疸伴神志異常」,此為其獨特之處。
古籍記載與理論依據
《太平聖惠方》將驚黃列為三十六黃之一,強調其「心多驚悸」的病機特點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述,認為此證與肝膽火旺、心營耗損密切相關,治療需標本兼顧,清熱退黃與安神定志並行。
此證的記載體現中醫對黃疸病的細緻分類,以及「五臟相關」理論的運用——肝膽病變可上擾心神,形成複合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