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驚黃,病名。三十六黃之一。黃疸病兼見驚悸者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:「驚黃者,面色青黃,心多驚悸,口舌乾燥,不肯眠卧,卧即多言語狂亂,身體壯熱。」治用犀黃散或牡荊湯等方。參見黃疸有關各條。
驚黃,又稱驚厥黃疸,是一種急性黃疸,以黃疸、驚厥為主要臨床表現。其病因多為病毒性肝炎,肝細胞受損,膽紅素代謝障礙,血清總膽紅素升高,從而引起黃疸。驚厥是由於肝功能受損,肝臟合成凝血因子減少,導致凝血功能障礙,引起出血傾向,而出血可刺激大腦皮層,引起驚厥。
驚黃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- 黃疸:皮膚、黏膜、鞏膜等均可出現黃染,程度較重。
- 驚厥:多見於小兒,常在發病後1-2天出現,可表現為全身抽搐、四肢僵直、角弓反張等。
- 其他症狀:如發熱、食欲不振、噁心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等。
驚黃的治療以對症支持治療為主,包括補充水分、電解質、維生素等,必要時可使用抗生素、抗病毒藥物等。
驚黃的預後取決於病因和病情的嚴重程度。如果病因是病毒性肝炎,經過積極治療,大多數患者可以治癒。如果病情嚴重,可導致肝功能衰竭,甚至死亡。
驚黃的預防主要包括:
- 避免接觸病毒性肝炎患者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飯前便後洗手。
- 不吃生冷、不潔食物。
- 戒菸戒酒。
-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