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駭

證名,指因受驚嚇而產生的恐懼不安之證,屬中醫情志病範疇。首見於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,後世醫家亦稱之為「驚」。《醫學心悟·驚悸恐》云:「驚者,驚駭也。」明確指出此證以突發性心神動盪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驚駭多因外來突發刺激,如異聲、異象等,擾動心神所致。其病位主要在心、腎,與肝膽亦密切相關。《慎齋遺書·驚駭》提出:「驚駭之證,乃心腎不交之故也。」心主神明,腎藏精而生髓,若心腎不交,則神失所養,易受外驚所擾。此外,肝膽氣虛者,疏泄失常,亦易觸發驚駭,表現為惕惕不安、易驚善恐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多見心悸不寧、坐臥不安、夜寐易驚,甚則伴有面色蒼白、汗出短氣等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驚則氣亂」,指出此證可導致氣機逆亂,進一步影響臟腑功能。若長期不癒,可能演變為「驚悸」或「怔忡」,甚則耗傷心腎之陰,出現虛煩不眠、腰膝酸軟等虛損之象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1. 驚與恐:驚為外受刺激而猝發,恐為內生畏懼而持續。《醫宗金鑒》區分:「驚自外來,恐由內生。」
  2. 喜驚:指因喜樂過度而引發的驚駭,屬情志相勝之變證,可參考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相關論述。

治法與理論依據

歷代醫家主張從調和心腎、安神定志入手,常用方如安神定志丸(《醫學心悟》)、朱砂安神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。若兼肝膽氣虛,可佐以疏肝利膽之品,如溫膽湯(《千金要方》)。針灸多取心經、腎經穴位,如神門、太溪等,以交通心腎、鎮靜安神。
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急性應激反應」部分表現相似,但中醫強調臟腑氣血失調之本,治療上注重整體調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