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膈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膈吐
驚膈吐,又稱驚吐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為小兒常見病症之一,屬中醫「嘔吐」範疇。其病因多與外受驚恐、肝氣犯胃,或脾胃虛弱、痰熱內擾有關。
病因病機
- 驚恐傷肝,肝氣橫逆:小兒神氣未充,易受驚嚇,驚則氣亂,肝失疏泄,橫逆犯胃,胃氣上逆而致嘔吐。
- 痰熱內蘊,胃失和降:若小兒素有痰濕或飲食積滯,鬱而化熱,痰熱擾胃,加之驚嚇引動,則胃氣不降,發為嘔吐。
- 脾胃虛弱,升降失常:小兒脾胃本弱,若久病或調護失宜,中焦虛損,稍受驚觸即易氣機逆亂,胃氣上逆而吐。
臨床表現
- 嘔吐頻作,吐物多為清涎或未消化乳食。
- 伴有煩躁啼哭、睡眠不安、面色青白或潮紅。
- 或見驚惕、手足抽動等肝風內擾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肝氣犯胃證:嘔吐酸苦,噯氣頻頻,胸脅脹悶,舌紅苔薄黃,脈弦。治宜疏肝和胃,方用四逆散合二陳湯加減。
- 痰熱擾胃證:嘔吐痰涎,口苦黏膩,心煩不安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、和胃降逆,方選溫膽湯加減。
- 脾胃虛弱證:嘔吐時作時止,吐物清稀,神疲乏力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治宜健脾益氣、和胃止嘔,方用六君子湯加減。
治療原則
以平肝鎮驚、和胃降逆為主,佐以化痰、清熱或健脾等法,依證施治。外治可配合針灸,取內關、足三里等穴以調理氣機。
此症多見於嬰幼兒,與小兒「肝常有餘,脾常不足」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,臨床需細辨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