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膈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膈嗽
病證名,出自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指小兒驚風發作後,驚止而咳嗽隨之發作之證。其病機多因驚風擾動肝經,餘熱未清,上灼肺金,導致肺失宣降,痰熱內蘊,發為咳嗽。
臨床表現:
- 咳嗽痰稠,痰色偏黃
- 舌苔黃滑
- 或伴輕微氣促
- 部分患兒可見肝經餘熱之象,如目赤、煩躁
病因病機:
驚風屬肝木為病,風火相煽,易耗傷陰津。若驚止後肝經鬱熱未清,熱邪上犯肺絡,灼津為痰,痰熱壅肺,肺氣不利,故發為咳嗽。此證病位在肺,與肝密切相關,屬「木火刑金」之變證。
治法:
以豁痰利肺為主,佐以平肝清熱。
方藥:
- 基礎方: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。
- 加減:
- 加鉤藤平肝息風,清解餘熱
- 加桑白皮瀉肺平喘,清化痰熱
- 若痰黃黏稠甚者,可加瓜蔞仁、浙貝母以增強清化熱痰之效
- 若肝熱明顯,酌加菊花、夏枯草以清肝瀉火
辨證要點:
需與一般風熱咳嗽鑑別。驚膈嗽必有驚風病史,且咳嗽與驚風相關聯,痰熱徵象突出,兼見肝經鬱熱之候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五臟相關」理論,尤重肝肺兩臟的病理影響,臨床需標本兼顧,既化痰以治肺,又清肝以杜其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