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疳
驚疳,又稱心疳,為中醫兒科常見疳證之一,首見於《嬰童百問》。其病機多因小兒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,或久病耗傷,導致心脾兩虛、氣血不足,甚或痰熱內擾心神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因素:小兒神氣未充,易受驚恐,驚則氣亂,氣機失調,影響心主神明之功能,日久成疳。
- 飲食所傷:過食肥甘厚味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,氣血生化不足,心失所養。
- 病後失調:熱病或久病耗傷陰血,心陰不足,虛火內擾,或痰熱蒙蔽心竅。
臨床表現
- 心神不寧:易驚啼哭,睡眠不安,甚或驚悸抽搐。
- 心火亢盛:面赤唇紅,口舌生瘡,小便短赤。
- 氣血兩虛:形體消瘦,面色萎黃,毛髮枯槁,精神萎靡。
- 痰熱擾神:煩躁譫語,喉中痰鳴,舌紅苔黃膩。
辨證分型
- 心脾兩虛:以心悸怔忡、納差便溏為主,治宜補益心脾,方選歸脾湯加減。
- 心火上炎:以口舌生瘡、煩躁尿赤為特徵,治宜清心瀉火,方用導赤散合瀉心湯。
- 痰熱驚風:見抽搐痰鳴,宜清熱化痰、熄風定驚,方選黃連溫膽湯加鉤藤、天麻。
治療原則
以調心健脾為本,兼顧清熱、化痰、安神等法。外治可配合針灸,取穴如內關、神門以寧心安神,足三里以健運脾胃。
此證多見於體弱幼兒,與現代醫學所稱營養不良伴隨神經精神症狀有相通之處,然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需依個體差異調整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