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先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風先兆

驚風先兆,指小兒於驚風發作前所呈現的一系列先兆症狀,屬中醫兒科常見病機表現。此概念源於《幼科釋迷》,記載:「凡乳兒欲發驚風者,先神誌不定,恍惚懼人,劄眼上視,左顧右盼,伸手握拳,悶鬱努氣,情態不如尋常,皆驚風先兆。」其病機多與肝風內動、痰熱擾神,或心肝火旺相關,反映小兒臟腑嬌嫩、神氣未充之生理特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風內動:小兒肝常有余,若外感熱邪或內傷飲食,易化火生風,風陽上擾清竅,故見目睛上視、手足搐搦。
  2. 痰熱壅盛:乳食不節,積滯生痰,痰熱互結,蒙蔽心神,則神誌恍惚、悶鬱不寧。
  3. 心肝火旺:情志不調或熱病傷陰,心肝火熾,引動內風,表現為懼怕易驚、努氣握拳。

臨床表現

驚風先兆症狀細微多變,常見以下特徵:

  • 神誌異常:精神恍惚,表情呆滯,或無故啼哭,畏懼親疏。
  • 目睛動象:雙眼上翻(劄眼上視)、斜視(左顧右盼),或眼球震顫。
  • 肢體動作:無意識握拳、四肢緊繃,或局部肌肉抽動。
  • 氣機不暢:胸悶氣促,呼吸粗重(悶鬱努氣),面色忽青忽赤。

證型辨識

中醫依病機差異,將驚風先兆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風熱動風證:兼見發熱、咽紅,舌邊尖紅,脈浮數。
  2. 痰熱擾神證:喉間痰鳴,脘腹脹滿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陰虛風動證:低熱盜汗,手足心熱,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
理論延伸

驚風先兆與「肝主筋」「心主神明」密切相關。肝風內動則筋脈拘急,心火亢盛則神誌不寧,故症狀多見於心肝二經。此外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急驚屬陽,慢驚屬陰」,驚風先兆若未及時調治,可發展為急驚風(熱極生風)或慢驚風(虛風內動),其病勢深淺與正氣盛衰相關。

此類症狀需結合四診合參,尤重望神察色,以辨別風、痰、熱、虛之輕重,為中醫防治驚風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