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痰熱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風痰熱痧
病證名,首載於清代醫家郭志邃所著《痧脹玉衡》。此證多見於小兒,臨床表現為 發熱面赤、手足抽搐、兩目上視、痰喘不已 等症,狀似驚風,然其病機與治法迥異。
病因病機
此證屬 痧脹 範疇,乃因 穢濁之邪 內蘊,阻遏氣機,導致 氣血壅滯,經絡不通。外顯熱象,如面赤、發熱,然 六脈反伏,提示邪毒內閉,氣血受阻,非單純外感風熱或痰熱所致。若誤以 疏風、豁痰 或 定驚 常法治之,往往無效,甚而加重病情。
辨證要點
- 熱象與脈象矛盾:雖見高熱、面赤,但脈象沉伏,無浮數之象。
- 痰喘驚搐:痰鳴氣促,抽搐不止,類似驚風,然非肝風內動所致。
- 痧筋顯現:細察患者 腿彎(委中穴附近) 或 脅彎 處,可見 紫黑痧筋,此為痧毒蘊結之徵。
治法與方技
此證關鍵在於 透痧解毒,宜用 放痧療法:
- 以 消毒三棱針 刺破痧筋,令 紫黑毒血 流出,邪毒得泄,氣機自通。
- 若配合 刮痧(如用瓷匙蘸油刮背脊、頸項),可助疏通經絡,透邪外出。
與相似證鑑別
- 驚風:多因肝風內動或熱極生風,脈象弦急,治宜平肝息風。
- 痰熱閉肺:以痰喘為主,脈滑數,需清熱化痰。
- 痧脹:脈伏、痧筋顯現,放痧後症狀速緩,為其獨特之處。
此證提示,臨床遇小兒急症,需細辨是否夾雜 痧毒,以免誤治。清代痧症專書《痧脹玉衡》對此類證候論述甚詳,可為臨床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