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風痰

病證名,首見於《醫學綱目》,指驚風發作時兼挾痰邪之證候。其病機多因肺受火熱鬱閉,痰濁內結,復因肝風內動,風火相煽,痰隨氣逆,上蒙清竅,形成「金囚木旺」之病理格局。此處「金」指肺,「木」指肝,肺氣鬱滯則肅降失司,痰濕內停;肝風鴟張則引動痰涎,風痰相搏,發為驚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突然驚厥抽搐,四肢拘急,甚則角弓反張。
  • 痰壅氣促,喉間痰鳴,呼吸急促。
  • 面色青赤,目睛上視或斜視,瞳神散大。
  • 或見神昏譫語,唇口乾燥,舌紅苔黃膩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火熱錮肺:外感溫邪或內傷積熱,灼津成痰,痰熱壅肺,氣機窒塞。
  2. 肝風內動:熱極生風,或陰虛風動,肝木亢盛,挾痰上擾。
  3. 痰氣互結:痰濁鬱滯經絡,阻礙氣血,與風火相合,發為急候。

治法:以熄風豁痰為主,佐以清熱開竅。

  • 主方:羚角鉤藤湯加減。方中羚羊角、鉤藤平肝熄風;貝母、竹茹清熱化痰;茯神安神定志。若痰熱熾盛,可加膽南星、天竺黃以增化痰之力;神昏者,配合至寶丹或紫雪丹開竅醒神。
  • 配伍要點:需辨風、痰、熱之輕重。風盛者重用熄風藥,如全蠍、僵蠶;痰盛者加半夏、陳皮;熱盛者配黃連、梔子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此證與小兒「急驚風」有相似之處,然驚風痰更強調痰濁為患,屬「痰熱動風」範疇。
  • 清代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驚風之發,多由痰火壅盛」,主張治痰為先,可參酌礞石滾痰丸之類方劑。
  • 現代中醫認為,此證常見於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或癲癇發作,治療時需結合辨病與辨證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論驚風:「心主驚,肝主風,肺主痰」,三者相兼則病勢急驟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治驚必豁痰,豁痰必理氣」,揭示痰氣疏通為緩解驚厥之關鍵。

此證屬急症,臨床須詳辨痰、風、熱之偏勝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