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四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風四證
驚風四證,出自《普濟方》,為中醫兒科對小兒驚風病因病機的概括,包含「驚、風、痰、熱」四類證候。此四者既可獨立致病,亦常相互夾雜,成為小兒急驚風的主要病理基礎。
四證分述
- 驚證
小兒神氣未充,心膽怯弱,易受異物、異聲驚嚇,導致心神不寧,氣機逆亂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言:「驚則氣亂,心無所倚。」驚嚇過度,可引動肝風,發為驚厥,表現為猝然啼叫、面色青白、四肢抽搐等。 - 風證
風為百病之長,分內外二因。外風指六淫之邪侵襲,鬱閉經絡;內風多因肝陽亢盛,化風上擾。《醫宗金鑑·幼科雜病心法要訣》指出:「心熱肝盛,一觸驚受風,則風火相搏,必作急驚。」風邪與火熱相合,風動則搐,可見目睛上視、頸項強直等症。 - 痰證
小兒脾常不足,運化失職,易聚濕成痰。痰濁壅滯經絡,蒙蔽清竅,可致神昏、喉間痰鳴、呼吸急促。《幼幼集成》云:「痰盛則氣道閉塞,昏悶不醒。」痰與風熱相搏,更易發為驚風,其症多見肢體抽掣、口吐涎沫。 - 熱證
熱盛火鬱為驚風之關鍵。小兒陽常有餘,外感暑熱或內傷飲食,皆可化火。火性炎上,燔灼肝經,引動肝風;若熱陷心包,則見高熱煩躁、神昏譫語。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強調:「熱極生風,風動則驚。」熱證未解,常與痰、風相兼為患。
四證關聯
驚風四證雖各有偏重,然臨床多交互為病。如驚嚇引動肝風,風煽火熾,煉液為痰,終致痰熱閉竅、風火相煽,發為急驚。治療時需辨明主次,或鎮驚熄風,或清熱化痰,隨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、萬全等,皆強調四證兼顧,方能標本同治。
此四證理論不僅闡明驚風病機,亦為中醫兒科辨證論治之重要依據,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