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風熱
病證名,指因外感熱邪或內傷積熱,引動肝風所致之發熱伴驚厥證候,多見於小兒急性熱病。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載:「驚風熱,發搐驚癇,脈數,煩躁,顛叫恍惚。」其臨床特徵為高熱不退、四肢抽搐、神識昏蒙,或見雙目上視、牙關緊閉,甚則角弓反張,脈象多數而弦急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外感風熱時邪,或乳食積滯化熱,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,擾動肝經而發。蓋「熱盛則生風」,風動則筋脈拘急,故見抽搐;熱擾心神,則現煩躁譫妄。其病位主要涉及肝、心二經,與熱邪熾盛、陰液耗傷密切相關。
辨證分型
- 風熱動風:發熱初期,咳嗽流涕,繼而驚惕抽搐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- 氣營兩燔:高熱不退,口渴引飲,煩躁譫語,抽搐劇烈,舌絳苔黃燥,脈洪數。
- 熱陷心包:神昏譫妄,肢體強直,喉間痰鳴,面赤唇紫,舌質深絳,脈細數。
治法
以清熱熄風、開竅鎮驚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- 風熱動風:宜疏風清熱、平肝熄風,方用銀翹散合羚角鉤藤湯加減。
- 氣營兩燔:當清氣涼營、瀉火熄風,選用清瘟敗毒飲化裁。
- 熱陷心包:需清心開竅、涼肝熄風,以紫雪丹或安宮牛黃丸急投。
古籍論述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「熱盛生風」,強調小兒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熱邪易化火動風;《幼科發揮》則指出:「驚風之證,多由熱極而生。」皆說明此證與熱邪熾盛之關聯。外治可配合針刺人中、合谷、太衝等穴,或予推拿手法如清天河水、退六腑以助退熱定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