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內釣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風內釣啼

驚風內釣啼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指小兒因驚風內釣而引發啼哭不安之症。此證可分陰陽兩類,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各異,治療亦有所區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證驚風內釣啼:多因吐瀉之後,脾胃受損,胃氣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致使心神失養,精神昏憒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脾胃虛弱則易致肝風內動,出現項硬反張、手足瘈瘲(抽搐)、啼叫不安等症。
  2. 陽證驚風內釣啼:多因外感熱病或情志受驚,導致身體發熱,熱擾心神,驚悸大哭。小兒肝常有餘,心火易亢,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,故見精神恍惚、涎鳴氣粗、手足潮搐(陣發性抽搐)、驚釣啼叫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陰證:吐瀉後精神萎靡,面色青白,啼聲低弱,嗞啀(細微抽泣)不寧,或拒乳,項背強直,手足瘈瘲(筋脈拘急抽搐),內釣啼叫(啼哭時伴有肢體蜷縮)。
  • 陽證:身體發熱,面赤唇紅,驚悸大哭,啼聲洪亮,精神躁動,睡臥不寧,喉中痰鳴,氣促喘粗,手足潮搐(抽搐如潮水般陣發),驚釣啼叫(啼哭時伴隨驚跳)。

治療原則

鎮驚熄風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陰證:治宜溫中健脾、熄風定驚,可用《普濟方》所載沉香散,方中沉香溫中降氣,佐以健脾安神之品,調和脾胃以平肝風。
  • 陽證:治宜清熱鎮驚、化痰熄風,可用乳香丸,方中乳香活血定痛,配合清熱平肝之藥,以息風止搐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驚風內釣啼與小兒「肝常有余,脾常不足」的生理特點密切相關。肝主風,脾主土,土虛則木搖,易致肝風內動;而熱病或驚嚇引動心肝之火,亦能化風。此證雖以風動為標,但需辨明虛實,陰證重脾胃氣虛,陽證重熱擾心神,治療時需標本兼顧。

此外,古代醫家認為「內釣」與「外釣」有別,內釣多屬臟腑功能失調所致之抽搐,外釣則與外感風邪相關,臨床需加以鑑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