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風腹痛

病證名,屬中醫兒科常見證候,指小兒驚風發作時伴隨腹痛之症。此症多因飲食積滯、脾胃受損,鬱而化熱生痰,復感外邪風熱,引動肝風,導致風痰內擾、氣機壅滯而成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風痰相搏,氣滯作痛」,臨床特徵除抽搐、神昏等驚風表現外,常見脘腹脹滿、拒按、啼哭不安等腹痛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積食傷胃:小兒脾胃薄弱,過食生冷或肥甘厚味,易致食積中焦,氣機不暢,鬱而化熱。
  2. 痰熱內生:積滯日久,煉液為痰,痰熱互結,上蒙清竅則發驚,下阻腸腑則腹痛。
  3. 外風引動:風邪外襲,與內在痰熱相合,引動肝風,風痰走竄經絡,加劇氣血逆亂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驅風導痰、行氣止痛」為原則,常用四磨湯(烏藥、沉香、檳榔、人參)加減:

  • 蟬蛻鉤藤以平肝熄風,解痙定驚;
  • 若痰熱明顯,可佐膽南星天竺黃清熱化痰;
  • 氣滯甚者,配木香枳殼理氣寬中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食積型:腹痛拒按、噯腐吞酸,舌苔厚膩,方用保和丸合四磨湯化裁。
  2. 痰熱型:痰鳴氣粗、身熱煩躁,加黃芩瓜蔞仁清泄痰熱。
  3. 風動型:抽搐頻作、目睛上視,重用全蠍僵蠶息風通絡。

古籍考據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驚風腹痛,多因痰食交阻,風火相煽」,強調調理氣機為要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載「驚風夾腹痛者,當先理其氣」,與四磨湯方義相合。

此證需與單純腹痛或急驚風鑑別,臨床須詳辨痰、食、風之孰輕孰重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