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煩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風煩渴
病證名,指小兒因驚風後津液耗傷,而出現煩躁不安、口渴引飲之證。此證多見於小兒急驚風或慢驚風後期,因熱邪熾盛或久病耗氣傷陰,導致體內津液虧損,虛熱內擾所致。
病因病機
驚風一證,多因外感六淫、內傷飲食,或情志失調,引動肝風,風火相煽,耗傷陰津。熱盛則灼津為痰,痰熱閉竅,發為驚厥;驚風既平,然餘熱未清,津液未復,故見煩渴、躁擾不寧。此外,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氣陰易傷,若調護不當,更易形成此證。
臨床表現
主症為驚風後出現煩躁不安、口乾渴飲,或伴低熱、唇紅舌燥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乾結等。舌質紅,苔少或薄黃,脈細數或虛數。若兼氣陰兩虛,可見神疲乏力、自汗盜汗等虛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益氣養陰、清熱生津為主,常用麥門冬湯加減。麥門冬湯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原治肺胃陰傷之證,方中麥門冬甘寒養陰,人參益氣生津,半夏降逆和胃,粳米、大棗補中培土,甘草調和諸藥。臨證可酌加天花粉、石斛以增強生津止渴之效;若餘熱未清,加知母、地骨皮以清虛熱;若兼心神不寧,可加茯神、遠志以安神定志。
若陰虛較甚,可選用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合竹葉石膏湯,以益氣養陰、清熱除煩;若兼脾胃虛弱,納差便溏,則可配伍山藥、扁豆等健脾之品,以防滋膩礙胃。
證候辨析
驚風煩渴需與其他熱病傷津之證鑑別:
- 陽明經熱:多見高熱大汗、大渴引飲,屬實熱證,治宜白虎湯清熱生津。
- 暑熱傷津:常見於夏季,伴身熱倦怠,治宜清暑益氣湯。
- 陰虛內熱:多見於慢性病後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治宜青蒿鱉甲湯滋陰透熱。
此證以津傷為本,治療時需注重顧護陰液,同時調理脾胃,以助生化之源。用藥宜甘涼濡潤,避免辛燥耗陰之品,以期陰復熱退,煩渴自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