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八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驚風八候,乃中醫兒科診斷驚風證候之重要辨證綱領,首見於元代曾世榮所著《活幼心書》。此八候系統歸納小兒驚風發作時形體動態特徵,為歷代醫家臨床辨證之核心依據。茲詳述如下:

一、八候本義探微

  1. 搐(臂肘伸縮) 指上肢肘關節交替屈伸,狀如抽掣,屬風邪襲擾經筋之象。中醫理論認為「肝主筋」,此候多與肝風內動相關,常伴隨掌指拘急。
  2. 搦(十指開合) 表現為手指反覆握拳與張開,呈節律性動作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」,此候除風象外,往往兼見濕邪滯留經脈之徵。
  3. 掣(肩頸聳動) 特徵為雙肩不自主聳動,頸項前傾如角鬥狀。從經絡辨證觀之,多涉及足少陽膽經與手太陽小腸經氣機逆亂。
  4. 顫(肢體震顫) 手足震顫搖動而不能自止,此乃「風勝則動」之典型表現。明代《幼科發揮》指出:「顫振者,風之象也」,其病機深淺可從震顫幅度與頻率辨之。

二、形體反張諸候 5. 反(角弓反張) 項背強直使身體向後反折如弓,屬督脈受邪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痙病」與此候相通,提示陽明經氣亢盛或熱極生風。

  1. 引(開弓射箭狀) 雙上肢呈拉弓姿勢,涉及手三陰經拘急。此候須與單純上肢抽搐鑑別,其特徵在於呈現明顯的左右對稱性牽拉。

三、目系特殊徵候 7. 竄(目睛上視) 兩眼固定直視或眼球上翻,反映「目系急」的病理狀態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」,故此候多責之於肝風上擾清竅。

  1. 視(露睛不靈) 眼瞼閉合不全而白睛外露,兼見眼球轉動遲滯。此為脾虛肝亢之象,因「脾主肌肉」功能失調致眼瞼失養,合併肝風內動所致。

三、臨床辨證精要 驚風發作未必八候俱全,其組合形式隨證型而異:

  • 急驚風多見搐、搦、掣與反候並現,發作急暴而勢猛
  • 慢驚風常顯顫、視候為主,動作緩慢而反覆
  • 熱極生風者多兼竄、引候
  • 痰蒙清竅者常見視候伴喉中痰鳴

元代《活幼心書》特別強調,觀察八候須結合「聲(啼哭)、色(面色)、脈(脈象)、溫(體溫)」四診合參。如顫候見於高熱多屬實熱,見於久病則多為虛風;視候伴面色㿠白者主脾虛,兼見目赤者主肝火。

此八候分類體系不僅是症狀描述,更深涵臟腑經絡病機。如搐候在肝、搦候關脾、反候涉腎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,為後世驚風辨證奠定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