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風
驚風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屬小兒急重證候之一,以肢體抽搐、意識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。唐代以前,本病多歸於「癇證」範疇,至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始明確定名為「驚風」,後世醫家沿用此稱,並進一步區分為「急驚風」與「慢驚風」兩大類,以辨別病性之虛實與病程之緩急。
病因病機
驚風之發,多因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易受外邪侵擾或內傷積滯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風動痰壅」,與心、肝二臟關係密切:
- 急驚風:多屬實證、熱證,因外感時邪(如風熱、暑濕)、溫疫毒邪(如肺炎、痢疾、流行性乙型腦炎),或內傷飲食積滯,化熱生風,引動肝風;或熱極生痰,蒙蔽心竅,發為抽搐神昏。
- 慢驚風:多屬虛證、寒證,常因久病正氣虧虛(如吐瀉傷陽、脾腎陽衰),或急驚風遷延未癒,致陰血耗傷,虛風內動;亦有因先天不足,肝腎陰虛,筋脈失養而致搐搦。
臨床表現
- 急驚風:起病急驟,常見高熱面赤、煩躁譫妄,繼而四肢拘急、項背強直、兩目上視,甚則牙關緊閉、神志昏迷,舌質紅絳、苔黃膩,脈弦數。
- 慢驚風:病程緩慢,抽搐無力,時作時止,伴面色蒼白或萎黃、形瘦神疲、四肢不溫,或額汗涔涔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證型分類與治法
- 急驚風
- 風熱動風:疏風清熱,熄風定驚,方用銀翹散合羚角鉤藤湯加減。
- 暑熱熾盛:清暑透邪,開竅熄風,方選清瘟敗毒飲合紫雪丹。
- 痰食驚風:消食導滯,化痰鎮驚,常用保和丸合礞石滾痰丸。
- 慢驚風
- 脾虛肝亢:溫運脾陽,柔肝熄風,方選緩肝理脾湯。
- 陰虛風動:滋陰養血,潛陽熄風,方用大定風珠。
- 脾腎陽衰:溫補脾腎,回陽救逆,常投固真湯或附子理中湯。
古籍論述
歷代醫家對驚風論述頗豐,如《幼幼集成》強調「驚風有急慢之別,虛實之分」;《溫病條辨·解兒難》則提出「痙因於風,風因於熱」,闡明外感熱病與驚風之關聯。清代《寓意草》更指出慢驚風多因「誤治傷正,陽氣衰微」,需注重溫補。
與痙病之別
驚風專指小兒抽搐之證,成人類似症狀則歸於「痙病」,二者雖同屬風動之象,然因年齡體質差異,治法用藥亦有區別。
(註:本文所述方藥需經中醫師辨證施用,不可自行套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