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丹
病證名,指因驚搐而引發的丹毒,多見於嬰幼兒。此證最早記載於《活幼心書》,其病因與胎中受驚、出生後復感熱毒或外驚有關,導致熱邪內蘊,外發為丹。
病因病機
- 胎中受驚:孕母受重大驚嚇,驚邪傷及胎元,邪氣潛伏,遞相傳襲至嬰兒。
- 後天熱毒:嬰兒降生後,復受外感熱毒,或再受驚嚇,驚則氣亂,熱不得泄,內蘊化火,外發肌膚。
- 熱與驚相搏:驚則生風,熱則生火,風火相煽,鬱於血分,外現為丹疹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眼胞紅暈微起,面色青黯,或面如胭脂,夜間煩躁啼哭。
- 發疹特徵:
- 疹散生滿面,狀似水痘,色微紅而不鮮明,出沒無定。
- 漸及頸項,疹色轉為赤紅如硃砂,此即「驚丹」之典型表現。
- 兼症:或伴隨驚搐,先搐後丹者,屬胎毒由內向外透發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則:清熱解毒,疏風透邪,兼以鎮驚。
- 主方:
- 大連翹飲(《幼科發揮》):
以連翹、黃芩、梔子清熱解毒;防風、荊芥疏風透表;蟬蛻、柴胡透邪外達;赤芍、滑石涼血利濕;甘草調和諸藥。全方共奏清熱涼血、疏風止驚之效。 - 若熱毒熾盛,可酌加黃連、金銀花以增強清熱之力;驚風明顯者,加鉤藤、僵蠶以息風定驚。
- 大連翹飲(《幼科發揮》):
與其他丹毒的鑒別
- 赤遊丹:多因風熱外襲,丹疹遊走不定,色赤如丹,邊緣清晰。
- 胎毒發丹:與先天胎熱相關,疹色深紅,多見於初生兒。
- 驚丹:特具驚搐病史,疹出伴隨面色異常及夜啼,熱與驚並見。
古籍論述
- 《活幼心書》強調「驚邪傷胎」為本,後天熱毒為標,內外合邪而發。
- 《幼科發揮》指出「先搐後丹」為驚丹特徵,屬胎毒外透,治宜清解為主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驚熱相搏」的病理特點,臨床需辨明驚與熱之輕重,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