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驚搐五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驚搐五證詳述
驚搐為小兒常見病證,泛指肢體抽搐、意識異常等症候。中醫古籍《東醫寶鑑》將驚搐分為五類,依其臨床表現與病機差異,區分為「急驚」、「慢驚」、「癇證」、「天吊」、「痙證」,以下分述之:
1. 急驚風
- 主證:發病急驟,身熱熾盛,抽搐有力,牙關緊閉,面赤唇紅,煩躁譫妄,甚則神昏。
- 病機:多因外感風熱或溫邪內陷,熱極生風;或痰熱內擾,引動肝風。
- 治法:清熱熄風為主,常用方如「羚角鈎藤湯」或「紫雪丹」清熱開竅。
2. 慢驚風
- 主證:發病緩慢,抽搐無力,肢體蠕動,面色蒼白或萎黃,精神萎靡,四肢不溫。
- 病機:多因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肝失濡養而虛風內動;或久病傷陽,脾腎陽虛,筋脈失溫。
- 治法:溫補脾腎、扶正熄風,方選「緩肝理脾湯」或「附子理中湯」加減。
3. 癇證
- 主證:突然仆倒,昏不知人,口吐涎沫,兩目上視,四肢抽搐,移時自醒,醒後如常。
- 病機:多與痰濁內伏、風痰閉阻有關,或因先天稟賦不足,神志失守。
- 治法:豁痰開竅、熄風定癇,常用「定癇丸」或「滌痰湯」化裁。
4. 天吊(又名「天釣驚風」)
- 主證:頭目仰視,眼目上翻,頸項強直,兼見壯熱驚喘,手足掣動。
- 病機:多因風熱邪毒上攻,或肝陽亢盛,風火相煽,擾動筋脈。
- 治法:平肝熄風、清熱解毒,可選「鈎藤飲」或「天麻鈎藤飲」加減。
5. 痙證
- 主證:角弓反張,項背強急,牙關緊閉,四肢拘攣,甚則腹肌板硬。
- 病機:外感風寒濕邪,壅滯經絡;或熱盛傷津,筋脈失養而攣急。
- 治法:外感致痙宜祛風散邪,如「葛根湯」;熱盛津傷者宜清熱養陰,如「白虎加入參湯」。
總結
驚搐五證雖皆見抽搐,然病因病機各異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。急驚多實熱,慢驚多虛寒;癇證責之痰瘀,天吊偏於風陽上擾,痙證則分外感內傷。辨證精準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